文章详情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在中国南方广袤的丘陵与山地上,一种看似普通的树木正悄然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它,便是油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将其作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
长宁县硐底镇,同样因“点燃”油茶这一“绿色引擎”而荒山披绿。
在硐底镇三桥村油茶基地,及膝高的油茶树枝叶翠绿,生机盎然。“这里以前都是荒山,土地贫瘠,只能生长一些残次林木。在县里和镇上领导的指导下,2023年村里确定发展油茶产业,最快明年就可以挂果产生收益。”三桥村党支部书记李雪琴说。
当地村民开垦荒坡种植油茶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其油茶籽榨取的茶油为高品质食用植物油,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四川高质量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着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其中“百万亩油茶倍增工程”以川南为核心,锚定打造油茶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和高地。在此背景下,2023年-2025年,长宁县连续三年发布《油茶基地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硐底镇属低山丘陵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湿润,土层深厚偏酸性,非常适宜油茶这类木本油料植物的生长。2023年-2024年,硐底镇建成油茶产业基地1967亩,2025年拟新建500亩,成为长宁县最大的油茶产业示范基地。
石垭村去年新种植的油茶苗
“关键是油茶种植不占用耕地,连在地力最差的荒山、残次林里都能长势良好,既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又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践行‘大食物观’。”石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师元明告诉记者,石垭村油茶基地规划面积1000亩,已完成一期240亩种植,二期计划种植800亩,土地整理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计划今年底完成全部种植任务。
师元明说,油茶生长周期虽长,需要3年-5年挂果,但种植8年后进入丰产期,可持续40年至50年,树龄可达80年至100年。“我们同样是大量利用荒山、荒坡、坡耕地、低产田、残次林等过去几乎没有经济收益的土地进行种植,按目前茶籽市场价5元/公斤计,丰产期每亩利润保守估计在3000元以上。”
持续推进的油茶基地建设,已经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户通过租地得到租金或是入股分红,带动了三桥村、育贤村、石垭村及周边村的400余户村民人均增收1.2万余元。同时,村集体将通过居间服务,每年按5元/亩收取服务费用;配套实施提灌站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按用水量0.5元/方收取使用费用,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油茶花
“不只是产业规模效益,未来还有农旅融合的光明‘钱景’。”硐底镇副镇长李利容说,油茶树每年10月开花,且花期较长,盛花期在12月左右,可持续到次年2月。这个花期,是冬季赏花的最佳选择,有望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李利容表示,下一步,硐底镇将继续拓展油茶产业链,加大深加工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度挖掘油茶产业的旅游价值,打造集种植、观赏、体验、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带领群众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