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社区治理活动
在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社区不仅是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是情感联结与共治共享的温暖共同体。近日,广汉市雒城街道以“治理有主体、安全有保障、整洁有秩序、矛盾有调解、邻里有氛围、精神有引领”的“六有”建设理念为指引,精心策划“全龄多元服务新场景”在和平社区怡苑新区温情启幕。
这场以“全龄服务暖社区,多元体验享生活”为主题的特色活动,以邻里互动、便民服务、民意共商为三大核心,激活了基层治理“邻”聚力。
社区服务活动
场景化社交:从“陌邻”到“睦邻”的温情蜕变
社区的温度,藏在邻里相视一笑的问候里,落在共享生活的烟火气中。
和平社区打破传统活动的单向输出模式,以“全龄友好”为设计原点,打造沉浸式社交场景,让不同年龄层居民在互动中自然联结。
文体活动拉近居民心与心的距离:八段锦教学课堂上,专业老师带领居民舒展筋骨,一招一式间传递传统养生智慧,青年与长者在动作交流中打破代际隔阂;茶艺体验区茶香袅袅,居民围坐共品茶汤,从茶叶冲泡聊到生活趣事,让传统文化成为邻里对话的“润滑剂”。
趣味有奖问答激发人与人的互动:设置的有奖问答环节,题目紧扣社区事务、安全知识等“家门口的话题”,居民在答题中加深对社区的认知,更在协作赢奖中培养默契。通过场景化设计,和平社区让“陌生人社会”回归“熟人社区”,构建起以情感认同为纽带的新型邻里关系,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服务活动
精准化服务: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将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和平社区以“一站式”服务为抓手,整合多方资源,推出全年龄段的便民举措,让居民在家门口收获“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微需求”催生“微服务”:针对居民日常生活痛点,活动现场设立“便民服务亭”。
义诊点位前,医护人员免费量血压、测血糖、看牙,为老年群体提供健康护航;磨刀、义剪等“烟火气”服务,解决居民家务琐事;理疗按摩区,志愿者用专业手法缓解上班族疲劳,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服务就在身边”。
“线上+线下”双轨联动:除现场服务外,社区同步推广“为村平台”线上咨询通道,居民可通过“有事找书记”板块实时反馈问题,结合线下咨询台的政策解答,构建起“即时响应、闭环处理”的服务体系。这种“需求导向、精准滴灌”的服务模式,既提升了居民生活便利性,更让社区成为可信赖的“暖心港湾”,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服务力”营养液。
活动现场
开放式共治:让“社区事”变成“大家事”
基层治理的活力,源自居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和平社区将活动打造成“临时议事厅”,通过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治理更贴民心、合民意。
“小问卷”承载“大民意”:在有奖问答环节特设“意见建议收集”板块,鼓励居民对小区环境、文化活动、物业管理等话题畅所欲言。现场设置的“意见建议收集处”,实时收集居民问题,形成“提问—讨论—反馈”的透明机制。一位居民提出休闲凉亭翻新改造并命名的建议,立即得到社区工作人员回应:将纳入“六有”小区改造建设项目中。
“微参与”汇聚“大能量”:通过宣传“为村平台”积分机制(如建言献策可积10分,兑换礼品或申请惠民卡),活动现场,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平台,常态化参与社区事务。这种“开放式共治”模式,让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 转为“主动设计生活”,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从邻里互动的“小确幸”到民生服务的“大保障”,再到社区治理的“共参与”,雒城街道“全龄多元服务新场景”,把服务瞄准“急难愁盼”的需求,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暖一公里”。
(甘栋梁 唐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