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畜牧业转型与生态共荣 红原有了“浙”思路

2025-05-09 10:32:42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王颖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春回高原,万物生发。在阿坝州红原县辽阔的草原上,一场以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产业变革正加速铺开。牦牛在草原上安然反刍,数字化平台精准监管,精深加工企业产销两旺……背后,正是来自浙江的对口支援力量的有力支撑。

DJI_20230823142138_0593_D

草原上的牦牛

近日,记者走进红色大草原,实地探寻了红原县在浙江对口支援下,通过建设提升一批牦牛产业园区、建设智慧化的养殖试点中心、发展草原旅游观光推动牧旅融合等方式,蹚出的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新路径,以及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红原经验”的“诀窍”。

推动“规模化”养殖 畜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牦牛要过冬,草料得先行。据了解,2024年,浙江投入帮扶资金在红原县龙日镇建成万亩燕麦饲草种植基地。每亩可收青干草约600公斤,不仅保障了近万头牦牛的冬季饲料需求,更通过草场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牧户亩均增收150元以上,冬季饲草不足问题正逐步缓解,为畜牧业发展奠定基础。

DJI_0001

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我们基地常年存栏150头优质母牛,年育犊70头以上,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在安曲镇夺龙村千头标准化养殖基地内,一头头毛色光亮的牦牛正在悠闲反刍。基地技术员唐锐说,在浙江对口支援下,牦牛良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已初步建立起从“草原种源”到“良种扩繁”的养殖提升路径。

另一旁,邛溪镇麻色阳德村在浙江对口支援下建设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并于今年初租赁给祥发牧业有限公司,采取“托牛所”模式,将牧民分散养殖的牦牛集中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出栏,养殖效率大幅提升。

据祥发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贵平介绍:“牧户每家养殖牦牛少则几头、多则十几头,以前靠天养,如今集中养,平均每户增收超过1.3万元。通过‘以养带建、以建促养’,有效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0K3A4668

牦牛集中管理

红原县作为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洼牦牛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近年来,浙江对口支援还围绕“草原畜牧转型试点”累计投入4500万元,建设饲草基地1个、标准化养殖基地2个、精深加工项目1个、市场拓展平台3个,并推行草场分区、牛群分群、人员分工等精细化管理,显著提高了出栏率与养殖效益。

打造“链条式”帮扶样板 畜牧业迎来“加速跑”

红原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加”的突破和“售”的革新,企业化、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养殖方式,也拉长了产业链条。

新一轮浙川对口支援启动以来,浙江对口支援工作队围绕“种、养、加、售”全链条精准发力。针对红原畜产品加工能力薄弱的问题,重点支持当地引进现代化肉制品和乳制品加工生产线各一条,推动传统手工生产向标准化加工转型。

以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前不久,红原牦牛奶粉入选最新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通过浙江援建的乳制品加工线,产品附加值更高,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公司党总支书记彭措扎西介绍:“生产线的投用改变了产业模式,今年计划扩产到7000吨左右。目前公司已开发奶粉、液态奶、低温奶等几类产品,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与牧民签订长期供奶协议,以‘统一品控’确保原料质量,再借助‘定向销售’对接稳定市场,去年总产量达4000多吨。”

0K3A4212

收割牧草

同时,为打通产销闭环,浙江同步推进消费帮扶,在温州铂尔曼等3家酒店设立“雅克主题餐厅”,研发牦牛汤锅、麦饼等适销产品;于永嘉书院打造牦牛文化馆,展示红原畜产品及非遗文化;动员企事业单位采购红原产品超千万元,构建起“加工升级+渠道拓展”的增收闭环。

DJI_20230823141822_0586_D

牦牛壮硕

“对口支援力量将持续推动红原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越走越远。”浙江对口支援帮扶红原县工作队队长、红原县委常委、副县长许克达说,浙江对口支援工作队还将持续探索草原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有效机制和途径,高起点谋划布局全产业链条,加快助推红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以“四链融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红原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双赢”。

如今,在浙江数年如一日的对口支援下,红色草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浙江对口支援的有力推动下,红原正以标准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运营、数字化赋能为牵引,加快迈向现代草原畜牧业样板县的目标。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洋 严易程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