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涪江奔腾不息,蜀道畅通四方。
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试点,百亿级项目密集落地……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绵阳以“链长制”为纲、以市场化改革为剑、以营商环境为基的系统性突破。2025年5月,当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再次聚焦四川,绵阳产业转移的生动实践备受关注。
创新中心(视觉绵阳资料图)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绵阳正以“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为总牵引,凭借“政府 + 市场”双轮驱动,以“链主”之姿重构发展生态,将产业转移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链式突围:产业生态华丽蝶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在绵阳的新型显示产业领域,京东方、惠科两大“链主”企业犹如强劲的双引擎,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随着京东方高端模组建成投产,欣盛显示驱动项目,长虹电器智慧显示终端数字化产线建设等重点项目密集落地,“上游材料—中游面板—下游终端”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已然形成。这种“引进一个龙头、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乘数效应,在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绵阳惠科
以新型显示产业为标杆,绵阳聚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构建“链主企业+政府专班”的协同机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高效协同发展。
2024年1月—12月,绵阳电子信息规上企业产值超1300亿元,虹科创新高铝盖板玻璃市场占有率跃居国际第二、国内第一。如今,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绵阳第一大支柱产业,新型显示、智慧家庭、信息通信等细分领域竞相迸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截至目前,绵阳已累计培育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7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柔性显示、生物医药等11个省级产业集群。
创新模式:跨越区域产业协作
坚持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靠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产业转移地区,推动产业从单一项目到项目集群裂变式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将研发中心设在深圳的创明新能源,利用沿海地区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把生产基地放在绵阳,发挥绵阳的产业承载和成本优势,实现“实验室黑科技”向“生产线新动能”的高效转化。这种模式不仅破解了西部人才瓶颈,还构建起“研发在沿海、生产在绵阳”的产业协作新范式。
绵阳人形机器人
2024年,借助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省级平台活动推介绵阳,借势科博会首次系统化开展“1+6+N”产业合作活动,涵养优质客商资源600余家。依托交通银行、中国移动等“朋友圈”,创新举办各类特色活动,促成签约项目超300亿元。
中电光谷绵阳科技园内,18家优质企业形成“龙头牵引、配套跟进、产业集聚”全链条生态。“专业园区 + 精准服务”的模式在此成功实践,并在全市复制推广。目前,绵阳的园区不再是简单的企业物理集聚地,而是创新要素碰撞融合的化学反应场,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机制创新:从政策洼地迈向市场高地
“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背后,是绵阳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
通过线上建立企业家微信群,深化企业家座谈会、千企大走访、企业家“早餐汇”等机制,绵阳常态化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一线纾困”行动,入选全国“强化企业服务 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挂牌运营“企业之家”,去年以来共收集解决问题1400余个,化解率达96%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要素保障方面,绵阳在全省首批成立市、县两级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去年以来帮助3.2万余户工商业用户新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抓好迎峰度夏(冬)电力保供,“获得电力”指标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获评优秀等次。
全省首家市级国有招商服务公司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此外,金融赋能更显成效。绵阳实施金融赋能新型工业化主引擎“融雪行动”,完成“制惠贷”放款近3亿元、居全省第一,连续三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系全省唯一。“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即申快享”,2279条政策文件、812条解读文件直达企业。
未来布局:做引领产业变革的“定义者”
瞄准创新型、引领型、高新技术型项目,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产业转移取得成效、实现突破。
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在绵阳建成达产,e-Flash放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首批四足机器人“巡逻犬”交付试用,21个重大技术装备入选全省“首台(套)”,获批纳入国家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任务5项……绵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被动承接转移,而是主动定义未来。”
绵阳创新基地
在参与全球价值分工上,新晨动力、长虹佳华等企业增资扩股超9000万美元,FDI到资连续两年突破1亿美元。组织赴10余国考察,新加坡L.H.W工业新材料项目等35家外资企业落户,彰显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数据显示:绵阳现有“国字号”科研院所2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264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9万人,研发投入强度5.85%、位居全国城市前列,科技创新实力跻身全国百强第15位,连续两年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在绵阳科技城创新馆,激光雷达、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展品琳琅满目,充分展示了绵阳“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涪江潮涌,千帆竞渡。当中国产业转移的宏伟版图向西部拓展延伸,绵阳以“链式突围”的创新实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从曾经承接产业转移的“跟跑者”,到如今引领产业变革的“定义者”,绵阳这座科技城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产业传奇。
(四川经济网记者 庄祥贵 张宇)
(图片由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