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4月28日,在福州举行的2025年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上,长虹与深圳数据交易所共同发布合作成果,共同推动可信数据空间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联合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阿里云、松应科技等单位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工作组,标志着长虹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进入产业化实操阶段。
AI也被称作“数据炼金术”,需大量精细化治理的高价值数据资源,与部分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分散建设、任由数据闲置、疏于治理不同,长虹积极探索让自身海量数据“活”起来的有效途径,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长虹控股集团通过坚持不懈地推动管理和技术的创新,经历近十年时间逐步实践了“业务贯通—数智决策—流通赋能”数据要素的三次价值释放全过程,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从业务支撑到产业赋能的“数据要素进化论”。
业务贯通,激活生产力“新引擎”
当长虹爱联科技的采购系统通过“研产供销”数据一体化,实现跨部门业务贯通时,一场静默的革命已然发生。
数据贯通后,长虹爱联科技采购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每天只需三四小时,就把之前一天活全干完了。随着长虹爱联科技建立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销售、采购、生产、研发、管理等各业务环节无缝衔接,效率大幅提高。
长虹爱联科技智能工厂
从深陷“信息孤岛”到构建“互联互通”体系,长虹爱联科技成功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贯通,进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得益于系统中对采购周期、到料节奏等关键节点的精细设置,资金占用显著减少,全年资金节约额度达1000万元左右。
这只是长虹分子公司信息系统“联通”的缩影。长虹各分子公司、各业务单元的信息系统,彼此已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自动化全面提升,业务效能明显提高。
在信息互联互通、控制系统集成基础上,长虹智慧显示工厂创立了生产流程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以销定存的数字驱动模式,一举让电视机的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缩短至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了145%,节省库存成本近1亿元。
借助AI检测,长虹华丰将检测精准率提升至99.98%;长虹打造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供应链从“人治”向“智治”的跨越;长虹还把工业场景中的海量数据作为AI模型训练的核心资源,推动技术持续迭代,优化自适应算法。通过内部信息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长虹将AI深度融入制造、供应链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出“数据驱动—AI优化—业务增值”的闭环生态体系。
长虹在工业AI领域深入探索与实践多年,荣获我国AI行业最高奖项“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进步奖”,便是业界对其在AI领域贡献的高度认可。
数智决策,铸科学决策“基石”
数据流通的价值,还在于借助数据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指引。对于长虹而言,一旦实现数据流通,数据分析便能进一步赋能,为多元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长虹全面践行基于数据分析的科学决策模式,告别单纯依赖直觉与过往经验的旧有方式,大步迈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的新征程。
长虹空调已然迈入智能工厂时代。长虹员工身处宽敞明亮的中央数据控制中心,犹如坐镇指挥中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条不紊地支援着各个生产环节。故障维护模式焕然一新,控制中心借助历史数据,结合AI算法,诸如时序分析、异常检测等前沿技术,能够提前精准预测故障,并据此生成详尽的维护计划。工艺优化流程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成功将产品缺陷率降低了39%。在资源调度方面,AI更是强势“上岗”,综合考量订单优先级、实时产能数据,自动分配生产任务,对人机料配置进行深度优化,使得外电控生产线的人均产值(UPPH)提升了127%。
长虹空调智能控制大厅
在数据分析领域,“看懂数据”是首要前提。在长虹数字化转型“六统一”原则指导下,长虹构建了一套专门面向集团十二大管控体系的数据指标体系,即统一规划、标准、架构、底座、项目管理、数据管理,既使得数据具备可分析性与可解读性,也避免了信息化项目重复投资,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指标能够进行积累、沉淀,为后续工作提供支撑,实现资源复用。
挖掘数据价值,提升人效、优化品质、降低成本,已成为长虹在新阶段持续深入推进的努力方向。其根本目标在于在长虹内部形成“数据指导决策”的意识与行动,提高各子公司中个人、部门以及公司整体决策的科学性。
流通赋能,让数据变黄金
2025年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揭晓的合作成果,实质是长虹数据要素发展战略布局的生态化延伸。此次峰会上,长虹提出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打通企业内外部数据双循环,接入国家数据流通利用网络,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盘活上下游数据资产,赋能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前后端协同、供应链金融等场景,并探索数据产品化路径,对接更广泛的数据要素市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提交的提案《关于加快可信数据空间应用落地的建议》,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的政策主张不谋而合。一时间,引发热议。
优秀的建议往往来自于创新实践。早在2023年9月,长虹与中国信通院、深圳数据交易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可信数据空间技术的产品化实施和商业化应用。长虹自主研发的可信数据空间产品——虹雁,是通过可信数据空间生态链(TDMC)首批七个通过功能测评的产品之一,能够让数据使用方按需灵活使用数据提供方的数据资源,同时确保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信。
商业高手往往能提前预判,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提前布局。从“实验室”,到“建议”,再到“工作组”,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再到生态共赢,长虹在数据流通赋能方面的探索步步并已初显成效。
在国家《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指导下,长虹基于“虹雁”可信数据空间产品和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赋能产业链上下游。通过加强与数据要素生态合作,参与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化工作,开展技术对接与产品贯标工作,推动企业数据空间与城市、行业以及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支撑数据跨区域跨行业流通利用安全可控、合规可溯,实现更大范围的数据要素价值共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虹“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将分为三步稳步推进,从基于可信数据空间框架的“产品迭代”,到深入应用场景的“示范工程”,直至更大范围的“生态赋能”,形成“场景突破—产品积累—生态共赢”价值链闭环。此过程中,会有更多数据资源,通过接入国家数据流通利用网络,而释放更大的价值。
在当今时代,AI应用率与精细化率已成为衡量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长虹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架构;将数据深度融入决策流程,使其成为科学决策的有力支撑;打造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的“可信数据空间”,致力于将数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品,赋能产业链上下游。长虹深度挖掘AI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力求“让数据变成黄金”。这一系列努力,正在重塑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逻辑,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探索新模式。
(长虹控股集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