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在大渡河畔的石棉县,一座座青山环抱的厂房内,机器低鸣,数据流转,碳酸钙矿石正经历一场“点石成金”的蜕变。从家庭作坊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四川亿欣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欣公司)用十余年时间,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激流中劈波斩浪,将传统矿石转化为高端功能性新材料,书写了“大山突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工业传奇。这不仅是企业从“制造”迈向“智造”的跃迁,更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在困境中破局,在创新中发展。
四川亿欣新材料有限公司
从作坊到企业的破茧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石棉人用钢钎、铁锹,叩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数十年艰苦创业,石棉县开采石棉矿,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本世纪初,红红火火六十载后,因资源枯竭,高科技新材料替代产品出现,石棉矿辉煌不再。彼时的亿欣公司,还只是大山深处一间简陋的家庭作坊,以加工粗制碳酸钙粉体为生,设备原始、工艺落后,产品仅能销往低端市场。转折始于2013年,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2亿元,开启了规模化发展的新篇章。
面对国内碳酸钙行业粗放式生产的现状,亿欣锚定“高端化、功能化”战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自主创新,不断突破碳酸钙生产工艺和加工智控技术,主动应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传统单一的制造方式。
这一时期的突围——企业顶住资金压力,以“三不怕”精神(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攻克技术壁垒,将矿石白度提升至95%以上,碳酸钙含量稳定在98.5%以上,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品质基石。
四川亿欣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16年,为突破高端改性碳酸钙技术瓶颈,研发团队连续数月驻扎实验室,反复调试活化度与沉降体积指标,最终研发出可应用于高端透气膜、塑料改性、纳米钙等领域的特种材料,一举打破国外垄断。亿欣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闯关夺隘”精神的最好诠释。
科技创新的“专精特新”突围战
如果说规模化生产是企业的“生存之战”,那么向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跃升,则是一场“智造革命”。
在公司中控室里可以看到,碳酸钙矿石从自动化破碎,到智能研磨、均化,再到自动化包装、入库,工人只需要操控机器,或者通过监控屏幕和电脑,就能实时掌握各生产环节关键数值,并且能够随时作出调控和发出指令。
公司中控室
公司采用负压密闭状态生产,全流程极低粉尘、低噪音的绿色环控系统,则打造出了良好生产环境。漫步于厂区,完全看不到传统石材企业的尘土飞扬与机器轰鸣。
这种“智改数转”的魄力,让人均产值从80万元提升至120万元,资源利用率超95%,成为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矿物功能材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四川亿欣新材料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是这场突围的核心引擎。目前,亿欣公司已建成智能化生产基地和1200平方米的技术研发中心,企业获得授权专利5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还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攻关等项目30项,年产值3亿元,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矿物功能材料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众多荣誉。公司副总经理李林富坦言:“我们的目标是让碳酸钙像糖、盐一样融入生活,这需要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在“做周期批次稳定的碳酸钙”的管理理念下,亿欣构建了覆盖“产供销财”一体化的数字平台。从矿山开采到客户交付,全生命周期数据实时可视,上游原材料供应与下游订单无缝衔接。这种“数字领航”战略,不仅让企业成为行业标杆,更带动石棉工业园区形成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
亿欣公司的“点石成金”之路,既是科技突围的样本,更是精神传承的丰碑。从作坊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体积填料”到“功能材料”,每一次跨越都是对“敢于胜利、开拓创新”的生动注解。如今,这座“绿色工厂”正以“数字领航”之姿,“习石而远”的战略规划,仍在续写新时代的“点石成金”之路。
(四川亿欣新材料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