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初夏时节,在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国家储备林建设示范点,经过精心抚育的人工林海郁郁葱葱,一片绿意盎然。近年来,嘉陵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高水平打造国家储备林项目。
生态优先打造储备林样板
在嘉陵区一立镇国家储备林建设示范点,道路右侧山坡的林地经过林下抚育施工后,展现出勃勃生机。“这片林地已经过精心抚育,我们采伐了多余的林木,保留了目标培育树种,使得整片林地更加健康、有序。”南充市嘉陵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张远航指向那片疏密有度、长势旺盛的林地,相较于左侧的公益林区,可以感受到经过抚育施工的林区与未经过人工干预林区的显著对比,前者树木生长蓬勃,林下空间也更为开阔。
一立镇国家储备林建设示范点
建设国家储备林,是国家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森林的多元需求而部署的战略行动。
嘉陵区积极响应,全面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该项目覆盖了全区19个乡镇及5个街道的部分区域,项目工期设定为5年,施工建设期至2027年完成,管护期则持续至2029年,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行。该项目总规划面积10.2万亩,建设内容包括营造林工程、林下特色产业,并配套建设林业生产通道、森林防火和灌溉设施、林业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为林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在营造林工程方面,项目将实施集约人工林栽培5070亩,对柏木等乔木林及竹林地改造6万亩,实施中幼林抚育共计3.5万亩,并建设景观生态廊道1000亩,以提升森林的整体质量和生态效益。其中,一立镇营造林工程示范基地总设计面积9281亩,2025年第一批次作业面积共1458亩。
除了营造林工程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目前720米林间道路和施工便道已完成铺设,78组广告指示牌已安装完成,蓄水池正在建设中。”在一立镇曾家店村,施工人员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在加紧建设蓄水池,“蓄水池的围护砌体已经完成,整个蓄水池初具雏形,预计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充市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嘉陵区国家储备林项目2025年第一批次涉及14个乡镇,建设内容包括营造林工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预计施工完成时间为今年8月。”张远航介绍道。
发展产业激活“绿色经济”
在嘉陵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里,一株株黄精茎叶舒展,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不远处,林下经济养殖示范点的林间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成群结队的土鸡正悠闲觅食。近年来,嘉陵区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一立镇曾家店村的黄精种植基地里,养护人员正弯腰察看植株长势。黄精茎秆挺拔,叶片轮生,叶尖微微卷曲,是常见的中药材。“黄精喜阴,适宜接受阳光散射,不宜强光照射,林下环境正适合它生长。”该基地相关负责人算起经济账:通过标准化管护,盛产期亩产可达2500至3000公斤,按当前市价测算,每亩纯收益约3万元。这片曾经的林地边缘地,正蜕变为“绿色银行”。
在牛郎坝村,林下经济养殖项目同样红火。茂密的林地下,通风防雨的鸡舍错落分布,育雏区与放养区科学分区。优选的土鸡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白天在林间自由活动。为保护生态,该区域实行轮牧制,每3个月轮换区域,既避免林地过度使用,又让鸡粪自然还田改良土壤。散养的土鸡肉质细嫩、胆固醇低,预计年出栏6000只。
嘉陵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以一立镇为“首开区”,整合营造林工程与林下经济,打造出“林上增绿、林下生金”的立体发展样本。“嘉陵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包括1.8万亩林下经济,涵盖林下种植与养殖两部分,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为当地百姓提供众多就业机会。”张远航介绍。
据了解,嘉陵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由南充市嘉陵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统筹推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南充市分行提供政策性贷款支持。一立镇作为该项目首开区域,面积1458亩,包含营造林工程753亩,林下种植黄精7亩,林下养修建鸡舍600平方米、养殖规模3000只。如今,嘉陵区的林下经济正蓬勃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绿惠民生释放发展动能
在嘉陵区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座座“绿色银行”正悄然崛起。通过创新实施“林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嘉陵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嘉陵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运营期内的经济蓝图上,书写着立体化的增收密码:52.63万立方米优质木材产出预计贡献8.35亿元,林下药材种植预计创收16.48亿元,林菌、林禽等特色种养预计带来8.73亿元收益。
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不只是未来嘉陵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更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通过深化集体林权改革,鼓励林农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林地,促进了零散林地向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集中,提高了林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同时,项目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核心,精心培育木材资源,并布局林下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经营,打造和提升了林业产业价值链。
项目还建立了多元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户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农户通过村集体将集体林权流转到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则通过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产值最大化,并通过林地租金、劳务工资、分红等多途径将利润部分返还给村集体和农户。这一机制不仅保障了农户的利益,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林业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平台公司还在第二、三产业上积极作为,规划中药材、食品、餐饮等产业链,建立深加工和销售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据相关部门测算,项目建成后生态效益显著。按标准林分40%计算,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增加蓄水81.29万立方米,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保土量可达8.13万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固碳5.36万吨,多释放氧气4.75万吨,每年还能吸收二氧化硫745.77吨,滞尘能力达8.51万吨,显著提升空气质量,有效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构筑起立体防护网。
“我们算的是综合账,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真正实现‘林上有收益,林下有产业,林间有生态’。”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吕心怡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