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专题 > 大江之韵·探寻长宁河 > 河与镇 >新闻详情

大江之韵·探寻长宁河丨东汉崖墓、飞泉寺桢楠……古河镇的古老故事讲不完

2025-05-14 21:27:27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张肇婷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杜静

四川经济网宜宾讯(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古河镇不是因为河流古老而得名的,而是因为河边以前住着古姓人家才有了这个名字。古河镇不大,但古老的故事的确多,讲不完。

5月12日,“大江之韵·探寻长宁河”活动采访调研组走进长宁县古河镇,在镇上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长宁河的支流绵溪河而上,了解该镇的古老故事。

换图2.png

绵溪河畔生长着许多桫椤

绵溪河两岸植被茂密,河水清澈,清幽的峡谷里藏着许多珍贵植物,也藏着许多秘密。

比恐龙出现还早的桫椤,遗留在绵溪河畔,悄悄繁衍生长,成百上千棵,仿佛一个家族,让绵溪河成为“桫椤谷”。这些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属蕨类植物,有的高达五、六米,已仿佛“树”一般。

绵溪河畔竹林通幽

绵溪河畔竹林通幽

穿过桫椤林、青杠树林、松树林、竹林,在河畔的一处红砂石高崖上,藏着“七个洞东汉崖墓群”,这些崖墓如何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而成,至今仍有众多谜团待解。

如今崖墓群已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考证,这些墓群始建于东汉中晚期(约公元1—3世纪),这段时期,四川盆地因经济繁荣和厚葬之风盛行,开凿崖墓成为贵族及富户的常见葬俗。

七个洞东汉崖墓

七个洞东汉崖墓群

崖墓沿山崖横向开凿,墓室多为单室或多室结构,部分墓群规模较大,设有墓道、甬道、主室及耳室,模仿生人居所布局,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墓室利用丹霞红砂岩的天然岩层凿刻而成,结构稳固,部分墓门雕刻仿木构建筑的斗拱、门楣等细节,工艺精湛;部分墓室内壁,还有简练的线刻图案或浮雕,题材包括几何纹、云气纹等,展现了东汉石刻艺术的质朴风格。

据工作人员介绍,崖墓里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陶俑、陶罐)、铜器(钱币、带钩)、铁器等随葬品,具有东汉川南地方特色,反映了东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日常生活、手工业水平及丧葬习俗。部分器物带有楚文化影响的痕迹,展现出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特征。

蛮子洞

蛮子洞

古河镇是长宁县沿长宁河分布的最为下游的乡镇,离长江仅二十多分钟车程,因此,中原文化进入古河镇较早,在这里能通过修筑于岩石之上的东汉崖墓和不远处的蛮子洞,窥探中原文化与僰人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飞泉寺四周都是桢楠

飞泉寺四周都是桢楠

离开七个洞东汉崖墓群沿着绵溪河下行几公里,有一个古朴的寺院,名为飞泉寺。飞泉寺建于东汉,鼎盛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寺院主体全部由楠木建成。

飞泉寺被绿树所包围。寺院四周,集中分布着200多株生长了数百年的桢楠树,这片天然桢楠林,景致美丽,是四川确定的桢楠树种取种基地,有“金丝楠”物种基因库之称。

桢楠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树干高大挺拔,生长60多年后才进入迅速生长成材期,最高可达30余米,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因木性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再加上它性温和、清香宜人,被国人视为珍贵、高级的建筑用材。

长宁县飞泉寺桢楠良种母树林基地  

长宁县飞泉寺桢楠良种母树林

桢楠目前是我国重点保护的渐危树种,十分珍贵,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古河镇工作人员介绍说,长宁,自古以来就盛产桢楠,这些高大挺拔的桢楠背后,有着辉煌的“楠木进京”历史,过去不知有多少楠木顺着长宁河进入长江,到了长江下游再通过大运河北上,被运往京城,成为京城宫殿和家具的用材。

如今,长宁县有桢楠4万余株,楠竹、桢楠共生并茂。长宁县持续携手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桢楠保护技术研究,保护和壮大桢楠种源基因库。

古老的植物、古老的建筑,隐藏在美丽的古河镇。沿着长宁河,不仅能看到诗意生态的美景,而且还有许多等待探寻的古老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