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 黄晓庆)5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五通桥专场。会上,乐山市五通桥区委书记陈林强围绕“锚定‘双千亿’目标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介绍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乔薇 摄)
据介绍,乐山市五通桥区静卧岷江之滨、峨眉山下,因盐成邑、以桥得名,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小西湖”美誉,千年的盐业文明和百年的工业经济在此交汇,是“侯氏碱法”诞生地、“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
会上,陈林强用三句话介绍五通桥区的城市特色,并围绕三大战略,介绍了五通桥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三句话”看特色:千年盐城五通桥、美丽水乡小西湖、麻辣滚烫好吃地
千年盐城五通桥。自公元前256年蜀守李冰凿开了中国西南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开始,盐业文明与五通桥区相伴相生。从明清繁盛的“犍乐盐场”,到民族盐化工业之始的“新塘沽”,再到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培育的西南第一家上市公司“川盐化”,再到如今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两大千亿产业集群集聚成势,五通桥区的历史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盐业史,就是一部开放包容的工业史。
美丽水乡小西湖。五通桥山、水、桥、树、城相融共生,清代诗人李嗣沆赞曰:“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现代中国艺术家丰子恺曾写下:“且喜蜀中风景好,桥滩春色似杭州”的佳句。在五通桥这片土地上,盐业文化和秀丽山水共同滋养出,以井盐为主题兴盛数百年的龙舟文化,以嘉州画派李琼久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根书艺术大师杨玉冰为代表的根书文化等。
麻辣滚烫好吃地。食在四川,味在乐山,舌尖上的五通桥。盐业文明衍生而出的是以“麻、辣、鲜、香”为密码的牛华麻辣烫。据史料记载,牛华麻辣烫起源于清代,在川渝地区发源时间最早、也最出名,先后被《美食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广泛报道,风靡全国各地。当然,五通桥的美食也不只有麻辣烫,五通桥还有中华老字号“德昌源”桥牌豆腐乳,“色、香、味、形”俱佳的西坝豆腐,“皇家贡品”西坝生姜以及远近闻名的黄鸡肉、蛋烘糕等。
“三件事”看发展:工业强区、城市更新、文化赋能
“近年来,我们以‘工业强区、城市更新、文化赋能’三大战略破题,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经济总量三年内连跨300亿元、400亿元两个百亿元台阶。”陈林强介绍,五通桥区2021—2022年度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23年度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
从千亿产业解锁工业强区密码。2016年,五通桥在一片不毛之地打下“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建设的第一根桩基,经过十年接续奋斗,成功招引全球十强晶硅光伏企业中的半数落子五通桥,高纯晶硅产能、品质持续位居全球第一方阵。15万吨双甘膦年供应量居世界第一,20万吨草甘膦年产能居世界第三、全国第二。2.9万吨稀土应用及1.35万吨稀土萃取分离产能居全球前列。如今,晶硅光伏、绿色化工两大千亿产业集群集聚成势,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777亿元。
从项目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五通桥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先后投入资金55亿元,突出“高标准、高品质、高品位”理念,梯次推进五通大道、菩提山公园、滨水生态走廊等20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我们以“四公一农”建设提升为抓手,打造147个民生项目,推动城市空间更新、产业更新、文化更新、治理更新、生态更新“五新更生”,奋力打造千里岷江第一岛城。
从传承保护激发文化赋能活力。一体推进“两街两厂两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聚焦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侯氏碱法”,修复核心遗址,打造工业史诗博物馆。目前,博物馆、美术馆即将竣工,13件根书艺术作品被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此外,保护修缮宝庆街、花盐街,修复古街、古码头及历史文化建筑群落,打造沉浸式盐文化体验场景,重现四川盐业“清明上河图”繁华盛景。
作为龙舟之乡,今年端午,五通桥还将举办第22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会上,陈林强向各界朋友发出邀请,“欢迎来五通桥品‘嘉阳河帮菜’,看‘川派龙舟’竞渡小西湖,亲身感受这座千年水乡古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