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新能源正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动能。自贡高新区提出“钠电储能做龙头,锂电光伏做配套”的产业定位,已引进新能源项目31个、总投资超400亿元,建成5GWh钠电电芯生产线、2GWh锂电储能单元生产基地、年产500万件结构件制造车间等中坚产能项目。园区新能源项目年产值突破20亿元,产业增速近30%。以珈钠能源、兴储世纪、四川天钧等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区形成“链主带链、龙头带群”发展格局,带动三十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成圈,产业生态持续壮大。同时,园区通过“拿地即开工”“一件事一次办”“股权+代建”等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跑出了新能源项目招引与落地的“加速度”。如今,一座“链条成群、生态完备、动能澎湃”的新能源新城,正在川南加速崛起。
自贡高新区工业园区
龙头项目竞速落地,构筑高质量产业支撑带
记者穿行于自贡高新区板仓工业园区,走进吉欣科技的数字化车间、兴储世纪的逆变器生产线,感受到的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正在新能源赛道上“爆发式加速”的脉动。
“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定瞄准储能电芯领域,立足高起点、快布局、全链条发展。”自贡市吉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振东介绍,吉欣科技成立于2022年9月,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在自贡高新区建成占地100亩的智能化储能电芯制造基地。公司目前拥有8条涂布线、3条注液线、10套制片卷绕一体机等设备,年产2GWh圆柱电芯,2024年产值已达4.1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5亿元。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佘金玉补充说:“我们专注于高能量密度、高一致性、高安全性的18650和21700型电芯,专利技术已积累24项,并与四川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她透露,公司下一步将在现有产能基础上扩建新一代电芯中试线,储备钠电池产品开发技术,强化从材料、电芯制造、品控检测到系统集成的闭环能力,力争成为西部地区储能领域的“链上强点”。
在四川天钧精密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焊接机械臂正高速作业,火花四溅。生产经理陈佩介绍:“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国领先的动力电池结构件基地,目前结构件产品主要供给储能与新能源汽车客户。我们不仅在设备自动化上下足功夫,也在精密加工与质量控制上构建起了一整套标准体系。”
四川天钧精密动力电池包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
公司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天钧项目由江苏天钧在自贡高新区投资设立,占地148亩,总投资10亿元,建设有15条智能化结构件生产线、10条模压生产线和多个CNC精加工单元,具备年产电池箱体80万件、复合材料箱体25万套、60万套上盖和底护板的生产能力。目前,公司已配备280余台高精度CNC数控设备,形成了“冲压—焊接—模压—钎焊—检测”一体化制造链。
“我们不仅制造结构件,更致力于构建电池安全的核心屏障。”陈佩表示,未来公司将围绕储能结构件、热管理结构件进行技术提升,持续增强四川天钧在西部新能源结构件领域的引领地位,今年计划年产值突破5亿元。
另一边,兴储世纪则是自贡高新区最早布局钠电的“链主型企业”,目前已建成5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和四川省首个钠电储能示范项目。公司副总裁宋春华介绍,企业已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研发项目28项,产品远销意大利、巴西、泰国等地,正加快推进下一代高性能钠电池商业化。“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360天,充放电效率达到85.19%,高于行业平均。”
一批头部项目的投产,不仅填补了西南新能源产业链的空白,也实现了从“一粒盐”到“一块电池”的蝶变跃升,为自贡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支撑。
制度创新跑出审批加速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自贡高新区深度改革工程项目审批制度,先后推出“拿地即开工”“一件事一次办”“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制度组合拳,为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提供制度保障。
以长盈精密项目为例,从签约到拿地、再到开工投产,仅用时不足9个月,审批效率提升超80%。在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开办餐饮店一件事”首证发放刷新办证流程,用时从原先的48个工作日压缩至13个工作日,审批材料减半,办事群众切实感受到便利与高效。
围绕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高新区实行“项目服务官”制度,为企业提供“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同时设立“高兴办”品牌窗口,推行17项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为企业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不仅让审批提速,也让企业信心倍增,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加快落地生根。
四川天钧生产厂房秩序井然
招商招链齐发力,打造钠电锂电多元融合新矩阵
项目从哪里来?优质资源靠什么吸引?自贡高新区给出的答案是:链主招商、资本招商、服务招商三位一体,围绕“链上缺什么,就招什么”,推动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引领”转变。
近年来,高新区围绕新能源全链条发展需要,精准绘制“两图一库”,建立产业图谱和招商目标企业库,实施“一个产业链、一支招商队、一套政策包”,推动招商由粗放转向专业。
2023年,高新区引进亿元以上新能源项目19个,包含珈钠能源、容钠新能源、江苏天钧等旗舰项目,其中百亿元级项目1个,50亿元级项目2个,标志着自贡新能源产业从“零基础”跃升为“百亿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天钧落地后还带动了三家配套企业同步入驻,涵盖原料基础加工、模具、焊接配件、结构检测等核心环节,实现了项目“落一带三”,进一步壮大了新能源产业链条,提升了园区本地配套率。
此外,资本招商成为自贡特色。高新区设立总规模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首期完成5.5亿元钠电专项基金组建,采用“股权投资+厂房代建”模式,为企业落地提供低门槛入驻方案,激发了诸如珈钠、青钠、九识等项目的快速落地意愿。
链主企业的落地又反哺招商体系升级。目前,已形成“以龙头带配套、以总部带基地”的招商新格局,逐步构建以钠电为特色、锂电协同、光伏氢能补充的新能源产业多元生态。
今年一季度,自贡高新区招商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新签约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其中工业项目占比达72.7%,签约金额累计29亿元,涵盖推想医疗、充冲嗨跑等两个单体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省外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3亿元,外商直接投资100万美元,代表项目为九识智能。同时,2024年市级督办项目履约率达88.6%、开工率77.1%、投产率48.6%,招商项目从“签约”到“见效”实现高效转化。
这些项目的快速推进与转化,不仅验证了高新区招商项目“签约即落地、落地即见效”的高效率,也展示了园区多元融合发展的强劲动能。
应用示范破圈成势,构筑产业跃升新生态
自贡高新区围绕新能源企业成长全过程,系统构建起“研发—中试—量产—应用”一体化平台。
技术创新方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共建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兴储世纪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站,攻克聚阴离子正极材料、搅拌摩擦焊、电芯结构集成等关键技术,新能源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比达4%,专利授权达千件以上。
应用推广方面,高新区成功落地四川省首个钠电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建成西南地区首个钠电电芯中试平台。钠电产品已在低速电动车、便携储能、无人驾驶、园区储能等多个场景实现商业化示范,为产业“破圈”注入确定性。
要素支撑方面,高新区储备熟地2000亩、标准化厂房50万平米,形成“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的硬件保障体系;水电气热绿色配比达70%以上,纳入全省弃水电消纳试点,企业综合能耗成本降低近10%。
制度配套方面,33项惠企政策形成闭环链条,审批“红黄绿”动态预警、专班每周一调度机制常态化运行,实现重大项目问题不过周、要素不过夜。
产业转型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条突围路。成败关键,往往取决于能否引来“源头活水”。
从“千年盐都”到“钠电之都”,自贡高新区以精准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引进一批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以商招商”集聚上下游,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推动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完成了从传统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的深度转型。
今天的自贡高新区,招商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高效协同,一幅以新能源为引擎、以招商为支点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正徐徐铺展。向“新”图强,不仅重塑了产业版图,也刷新了地方竞速未来的打开方式,正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陈思燕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洋 陈家明)
(自贡高新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