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平昌县白衣镇曾入选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镇”名单。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座集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生态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背后离不开农发行平昌县支行的金融支持。
2021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2.41亿元,支持平昌县乡村振兴研学基地建设,以政策性金融“活水”浇灌研学融合沃土,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资金“输血”破解乡村研学融资瓶颈
平昌县地处川东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农业资源丰富,但长期面临研学资源分散、产业融合不足的难题。2021年,当地政府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研学基地,但因资金缺口问题,基地建设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农发行平昌县支行主动介入,运用“土地整治+文化开发”模式,综合整治闲置农用地,努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该行组建专班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仅用4个月的时间便完成2.7亿元贷款的审批工作,并完成首笔贷款的投放,为项目落地按下了“加速键”。项目负责人介绍道:“农发行的贷款真是一场‘及时雨’,切实地解决了研学项目回报周期长的痛点。”资金到位后,项目逐步建成生态农业研学区、钱币博物馆、书法拓印体验馆、下里巴人演绎馆、农耕文化馆、家风家训馆、民俗文化体验馆等核心设施,并配套完善道路、消防系统、导视系统等基础设施,形成“一核多点”的研学网络体系。
文化“活血”筑牢农耕文明坚实根基
这里不仅是“历史资源富集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沉浸式传统文化课堂。平昌县白衣古镇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基地作为省级试点之一,开发的“红色文化+农耕体验”课程深受喜爱,古镇探秘、孔明锁挑战、拓片体验、脸谱绘制等一系列活动一站式解锁传统文化精髓。
晨光漫过青翠田埂,百余名研学学子赤脚踩入泛着涟漪的水田。泥浆裹住脚踝的刹那,引起阵阵惊呼。老农握着秧苗讲解插秧要点,少年们弯腰曲背,将嫩绿秧苗插入泥中。泥点渐染衣服,汗水布满脸庞,背脊愈加酸痛。学生们不禁地问道:“叔叔,你们插秧的时候后背不酸吗?”老农笑着回答道:“插秧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现在可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插秧机、收割机、运输车让我们轻松了不少。”少年们意识到科技赋能对农业生产的便利性。研学贷款激活了农耕文化传承,通过将农耕文化融入教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让城乡学生在田野的课堂中感悟到了“耕读传家”的精神。
产业“造血”激发乡村振兴产业活力
自2024年投入运营以来,平昌乡村振兴研学基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共富答卷”。在农发行2.7亿元政策性贷款的精准浇灌下,该基地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笑容多了起来。
“以前就只种点地,现在我们都是稻谷和鱼一起养,基地又包销我家的蔬菜,收入比以前翻倍增加,我们农民的日子可越来越有奔头了。”脱贫户王阿姨一边整理着研学团队的午餐食材,一边算着“增收账”。她的故事正是基地“造血”模式的缩影。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机制,625户农户以订单种植、务工就业等方式搭上“共富快车”,年均增收超10000元。昔日的撂荒地也焕发新生:羊肚菌撑起“致富伞”、柑橘林挂满“黄金果”、稻鱼共生养殖区,生态大米贴上“研学专供”标签后,价格翻了两番,直供基地生态餐厅,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产业链。更令人欣喜的是,基地周围大量的农家乐、摄影馆、工坊店、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95后返乡青年小张就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在白衣镇开了一家鱼庄,以稻谷鱼为卖点,将鱼做出了新花样、新口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小张表示:“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信心能做到现在这个样子,是我的家乡发生的新变化给我了勇气,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当地的老乡提供了就业岗位。我生于这片土地,现在也能为家乡做点贡献,在开心的背后更多的是感恩。”
从资金输血到文化活血、产业造血,从单一支持到多元赋能,农发行平昌县支行以研学基地为纽带,正以“金融之笔”书写政策性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
(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