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这里,有着绚丽的极致风光和热烈奔放的锅庄圈舞;这里,可以触摸革命先辈们战斗和工作的痕迹……
鸟瞰马尔康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藏、羌、回、汉等多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共同发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芒。如今,马尔康正肩负打造高原名城的使命,以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为统揽,不断汇聚更多人气、商气、文气、名气,携手各民族共舞团结发展的“新锅庄”。
深化宣传教育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不久前,马尔康市“石榴籽”工程宣讲工作业务培训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尔康市养护院院长格西王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为全市各乡(镇)、市级各部门负责人,马尔康市“嘉绒嘉语”藏汉双语群众宣讲队、“同心圆”锅庄宣讲团、网格员代表等200余人进行了示范宣讲。
“我们将打造全州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宣传教育示范样板。”马尔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正萍透露,今年,马尔康市将实现政策理论宣讲员、基层网格员培训覆盖率达100%,群众宣讲覆盖率达100%。
格西王姆在田间地头进行宣讲
构建“线下宣讲+云端传播+网格入户”立体化矩阵,用“拉家常”式交流推动宣讲全覆盖,让理论宣讲从“会场”延伸到“客厅”。“从各级组织中,我们遴选350名宣讲员建立健全了群众工作‘石榴籽’工作宣讲员人才库。”莫正萍表示,马尔康市作为全州宣传教育行动示范县(市),目前已组建4支市委宣讲队、94支村宣讲分队、梭磨河畔宣讲团等特色宣讲团,分赴乡(镇)、村(社区)、中小学校、农户家庭开展全覆盖宣讲。
此外,对外出务工、就学等不在马尔康市的群众,只懂当地方言的群众,马尔康市还开设了“云上石榴园”大讲堂,聚焦法治、民生、文化等内容,录制藏汉双语小视频,利用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平台进行轻量化传播,在网络互动中抓好宣传教育。
讲解“一老一小”政策
“我们还将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嘉绒文化、农耕文化等,开展‘文明康城·你我同行’系列文明实践活动,举办和美乡村健康跑、嘉绒锅庄季等活动,努力让广大群众也成为宣传教育行动的一分子。”莫正萍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小课堂催生大效能,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实民生保障 共筑群众幸福生活
“前段时间,马尔康市人民医院到我们村来给大家体检,我们足不出村就在家门口进行了全面体检,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松岗镇直波村村民焦金琼说。
医疗工作,一头连着群众生命健康,一头连着城市发展质量。“我们组建‘专家+基层’联合服务团队,完成了对松岗镇110名居民的慢性病筛查工作。”马尔康市人民医院院长邓天芝说,全民体检行动将持续到10月底,健康体检覆盖率达100%。
开展诊疗
围绕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六大行动发力,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近年来,马尔康市聚焦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和民族团结,推动教育提质、医疗提能、保障提档、治理提效,一幅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图景正徐徐铺开。
“教育是民生之基,医疗是民生之需。”在马尔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光麒看来,只有扎实做好教育和医疗领域民生实事,才能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马尔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总投资8.69亿元的长征学校也将在明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创新实践“教育+文体+科创”三圈融合模式,为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树立全新标杆,让高原课堂与城市名校再近一步,实现“云端对话”。
长征幼儿园教师易西初教学生制作“小火箭”
同时,马尔康市还将做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工作,在守护“一老”上,设立“绿色诊疗通道”,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免费医疗服务;在共筑“一小”上,创新推行“医育结合”模式,推动城乡幼儿园共建共享,深入开展“石榴籽·爱心爸妈”行动,以扎实的 “硬举措”与优质的“软实力”,全力编织“一老一小”幸福画卷。
促进就业创业 绘就增收致富新图景
去年,通过阿坝—宜宾(马尔康站)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村民齐美卓玛成功入职宜宾市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
今年4月,宜宾的47家企业再次带着满满“心意”来到马尔康。“这场跨越地域的招聘会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也是马尔康市践行群众工作‘石榴籽’工程就业创业行动的重要举措。”马尔康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杨青说,去年以来,马尔康市通过1对1精准对接岗位,成功推动51名大中专毕业生前往宜宾就业,毕业生齐美卓玛就是受益典型。此次30名大中专毕业生成功获得现场就业签约,更是为广大毕业生搭建了一座通往理想职业的桥梁。
马尔康美丽乡村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2024年,马尔康市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785.01万元,5万元至10万元的村有20个,10万元以上的村25个,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真正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村民得实惠。
脚木足乡蒲市口村原本是个集体经济薄弱的“空壳村”,当地群众多以种植青稞、玉米为主。四年前,蒲市口村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尝试后,村“两委”更加坚定地认为:“要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从产业中受益,这才是村里发展的路子。”
“先后尝试过牦牛养殖、山羊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多方尝试后最终确定以发展高原藏寨杂粮蛋为主,藏乡跑山鸡、藏乡土猪为辅的产业发展方向。”蒲市口村第一书记周措卓么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蒲市口村集体经济蛋鸡养殖产业初显成效,并在马尔康市城区设立多个代销点,成功对接市内大型超市等进行线下销售,每年村集体经济可通过蛋鸡养殖获利15万元以上。
活动现场
发挥“头雁”带领作用和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助力乡村经济稳步发展、群众稳定增收。马尔康正以厚植民族团结土壤为抓手,持续擦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金字招牌,把“石榴籽”工程融入发展全过程,把“有保障”的幸福变成“可感知”的现实,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建共享中同心共圆中国梦。
正如阿坝州副州长、马尔康市委书记朱锐所说:“群众生活好,马尔康才更好;马尔康发展好,未来才更好!”
(夏海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