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巍巍二郎山下,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如同一颗镶嵌在川西生态屏障上的明珠。这里既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红色基因深植血脉,也是长江上游保护的生态屏障,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
红军村(天全县文广体旅局供图)
近年来,天全县以红色文化为魂、生态资源为基、乡村振兴为翼,蹚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年,恰逢红军长征经过天全90周年。从红色文化的传承到生态产业的崛起,从文旅融合的创新到现代产业的布局,天全正以新时代的奋斗姿态,书写着新时代长征的答卷。
红色文化的当代回响:从历史深处走向烟火人间
清晨的阳光洒在天全县红军纪念馆的青砖灰瓦上,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正仰着头,听纪念馆负责人李昱星讲述展柜里一张宣传海报背后的故事:“这是红军激战天全时留下的。”孩子们屏息凝神,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近年来,天全县红军纪念馆持续开展红领巾“小小讲解员”系列活动,2024年暑假,50名少先队员在这里完成集训,今年暑假预计将有60名少先队员在这里进行集训。如今,每年暑期进行集训的这些“红领巾”已成为纪念馆里最灵动的风景。此外,2024年,天全县红军纪念馆接待游客20万人次,助力红色文化持续传承。
天全县红军纪念馆(天全县文广体旅局供图)
历史的回响不仅在展馆内。沿青衣江溯流而上,喇叭河镇紫石关村的石板路上,茶马古道的历史印记与红军的足迹重叠交错。
紫石关村村史馆内,喇叭河镇党委副书记杨鑫指着墙上的作战图说:“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撕开敌人防线。来我们村里的游客爱听红军故事,也爱咱这青山绿水。”
紫石关(黄刚 摄)
走进村中,李彬特色民宿的木质窗棂上挂着红军草鞋工艺品,民宿外面高大的古城墙雄姿依旧,天德茶炕遗存犹在,碉门上“蜀中无二”的题牌依然醒目。据了解,2023年,紫石关村被命名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教学基地。近年来,紫石关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美景,着力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与民宿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新途径。
若说紫石关是“红与绿”的浅吟低唱,那么仁义镇红军村则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红军村曾是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所在地。如今,村口新修的观光环道上旅游大巴络绎不绝,青瓦木墙的红军标语前,游客举着手机追逐云海。走进“源井小院”餐厅,饭香四溢,欢笑声、传菜声此起彼伏。这是红军村首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农家乐,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110人住宿。
“旅游团队都是冲着红色文化来的,今年几乎每天都不得空。”经营户邹吉志翻着账本笑道,2024年毛收入达80万元,较上年翻倍。从2019年至今,红军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从7万元跃升至超100万元,红色文旅的魅力正在这片热土上绽放。
绿色经济的多维突围:从山水之间迈向世界舞台
当红色资源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机,天全的绿色经济也在山水间悄然崛起。
在思经镇的山涧峡谷间,一池池碧水波光粼粼,这里孕育着被喻为“黑色黄金”的鱼子酱。依托二郎山高山冰雪融水的独特优势,天全县建成全国第二大鲟鱼养殖基地,2024年鱼子酱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以上。此外,通过企业“共享鱼池”模式,带动21个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和分红“三金”模式,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
在四川润兆渔业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将晶莹剔透的鱼子酱分装入镶金边的琉璃罐,这些鱼子酱随后将被发往巴黎、纽约的米其林餐厅。“以前觉得鱼子酱很昂贵,没想到咱家乡也能产出这样的美味。”村民李大姐一边擦拭着养殖池,一边说。
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天全县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价值转化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也在天全县柑子村奏响和谐乐章。柑子村通过打造兴业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开展粮经复合种植,高山白茶、大豆、玉米等粮经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40万元。
以茶为例,柑子村的8000亩撂荒地变身标准化茶园,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和农业提灌站,鲜叶下山2小时进车间,48小时成品茶就能发往全国。2024年,位于柑子村的恒源农业公司加工商品茶60吨,产值达9800万元,配套粮食加工创收3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得全年超3万元的务工收入。
天全县柑子村
九十载春秋流转,天全用“红”与“绿”调出了老区振兴的亮丽美底色。天全县以系统思维破解革命老区发展命题,统筹推进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与生态产业创新发展,探索出"精神传承与价值转化同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进"的多维实践路径。通过构建"红色教育+生态体验+产业延伸"的融合体系,将革命遗址转化为实景课堂、将生态资源升级为特色产业、将文化IP延伸为富民经济,形成了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生态优势反哺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四川经济网记者 程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