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在万物竞发的初夏时节,12道灵动的身影掠过沐川湿地,为巴蜀生态画卷再添精彩的一笔。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四川沐川湿地公园,由四川人工繁育、野化训练、佩戴北斗卫星定位器的12只“川籍”朱鹮放飞大自然,开启了它们在四川大地的野生种群重建之旅。
放飞现场
据悉,这是西南地区首次成功实施朱鹮野化放飞,标志着四川省朱鹮保护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和社会价值。
“旗舰物种”濒临灭绝
四川多方联动积极保护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它们头部鲜红,展翅时翅下泛起朱红色云霞,是低海拔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更是环境质量的“活体监测仪”。然而,这一曾广泛分布于东亚的美丽生灵,因栖息地破坏、农药滥用等因素,一度濒临灭绝,上世纪 80年代,全球仅存7只野生朱鹮,属于濒危保护等级。
野外的朱鹮
数十年来,中国政府对朱鹮的拯救、保护和野外种群复壮,成为了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典范,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大国担当。
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多年来,在国家林草局的支持下,借鉴陕西、浙江等兄弟省份的经验,积极开展朱鹮的人工繁育、野化训练和野外放归等一系列保护行动。
2016年,四川启动朱鹮人工迁地保护,从陕西、浙江、河南引入50只种源,落户峨眉山朱鹮繁育基地,建立了四川首个朱鹮人工迁地保护种群。
随后,乐山市又建立了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和乐山市绿心公园朱鹮繁育科普研学中心,两地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将“四川产”朱鹮成功引种。
沐川朱鹮繁育中心里正在训练的朱鹮
截至目前,四川已形成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峨眉山朱鹮繁育基地、乐山市绿心公园朱鹮繁育科普研学中心、成都动物园四大朱鹮人工种群基地,总数量超260只,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朱鹮种源库。
西南首批12只朱鹮野化放飞
北斗卫星全程护航朱鹮重返自然
当日上午9点过,在沐川湿地公园的一处河心地,一排木质笼子弧形排开,随着一声“放飞”令下,12只朱鹮腾空而起、停留盘旋、飞向远方。此时,围在岸边的摄影爱好者和群众纷纷举起相机、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此次放飞的12只朱鹮全部来自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是西南地区朱鹮的首次野化放飞,是沐川朱鹮保护从“实验室”走向“山水间”的关键转折。
放飞仪式现场
由于人工繁育的朱鹮长期生活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其野外生存能力较弱,因此放飞前需要对其进行野化培训,以增加朱鹮放飞野外的存活率。这12只亚成体朱鹮,历经240天仿生态野训,觅食成功率提升至85%,飞行耐力突破15公里,已完全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放飞不是朱鹮保护工作的终点,而是新起点。这12只朱鹮已经通过疫病检测和健康评估,且全部佩戴了背负式北斗卫星定位器。后期,沐川朱鹮繁育中心将长期进行野外跟踪监测,实时跟踪朱鹮的活动轨迹、觅食情况、存活情况、繁殖成效以及种群动态,并开展适宜栖息地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朱鹮野外栖息地环境,为朱鹮在野外自然生存繁衍创造更好条件。
“我们计划通过‘渐进式野化放飞’策略,逐步构建稳定可持续的野生种群,让朱鹮重新成为巴山蜀水间的灵动风景。”放飞现场,沐川朱鹮繁育中心技术负责人杨海琼博士表示,预计今年9月份还将实施第二批放飞,力争让更多“东方宝石”在四川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川经济网记者 黄晓庆 李露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