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5月22日,由四川大学博物馆主办的“自然的肖像:中外博物绘画艺术展”正式拉开帷幕,将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负一楼临展厅持续展览至2025年8月8日(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博物绘画、版画和古籍等珍贵展品及标本300余件,涵盖从古埃及到现代中国数千年间的博物绘画艺术瑰宝,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博物绘画艺术展之一。展览以“文明肇建”“手绘自然”“梓工椠图”“凿铜为谱”“砥石如案”和“中华新貌”六大板块为主线,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史诗。
六大板块纵览千年博物艺术
跨越千年的自然之美,中国最大规模博物绘画艺术展震撼来袭。据介绍,本次展览以时间与技艺为脉络,系统梳理了博物绘画的发展历程,六大板块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一幅恢弘的艺术长卷。
展览的开篇“文明肇建”聚焦人类早期文明对自然的记录,包括古埃及的壁画、古罗马马赛克艺术、中国秦汉时代工艺美术中的自然图景等。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萌芽,更是人类观察自然、探索世界的原始见证。
“手绘自然”板块展示了西方世界从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抄本中的动植物插图,如中世纪动物寓言集中的动物神画插图、抄本草药志中的植物形象。东方世界则展示了中国传统本草图谱和花鸟画作品中的动植物图绘,比如五代《写生珍禽图》中的成都野生动物画卷、清代宫廷绘画中珍稀的异域禽鸟,以及帮助欧洲人了解中国博物学的外销通草画。这些精细的绘画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精确观察与浪漫表达。
“梓工椠图”以东西方古代木刻版画为核心,此次首次展陈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最成体系的草药志插图。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为核心的展品,体现了中国植物木刻版画的经典。此外展览中还汇集了一批江户及明治之后日本出版的各类博物学木板印刷博物学谱录,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观者也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文化交融的时代特色。
铜版画是欧洲博物学的重要载体,本板块精选了17世纪—19世纪欧洲经典的博物学铜版画,通过精细的版刻墨线及绚烂的手工上色,使读者回顾这门艺术在博物学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辉煌成就,此次展览既有欧洲最恢弘的植物铜版画集《艾希施斯特花园》中的超大手工上色版画,也有维多利亚时代方便人们野外自然调查而制作的口袋书版画图鉴作品,各类版画细腻的线条与层次分明的光影展现了金属雕刻艺术的非凡魅力。
19世纪石印技术的发明让博物绘画得以大规模传播,呈现出全民广泛参与博物学运动的历史面貌。本板块展出了大量西方各国的石版画作品,既有遵从传统的手工上色版画艺术,如《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和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的超大鸟类版画作品,也有19世纪末开始流行的套色石版画作品,比如德国《欧洲中部鸟类志》和《科勒药物图谱》等,此板块整体上呈现出工业时代自然科学的视觉化进程。
展览的收官板块“中华新貌”则聚焦中国现当代博物绘画,既有传统工笔的延续,也有科学绘图的创新,此板块汇集了从民国时期到21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博物绘画作品,比如中国植物科学画奠基人冯澄如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中的科学绘图、当代中国博物画泰斗曾孝濂的新型博物绘画作品,皆呈现出中华文化在自然题材上的现代诠释。
全球珍品汇聚,打造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的展品来源广泛,包括浙江自然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博物馆等单位和海内外各私人藏家的珍贵藏品,其中不乏首次在华亮相的世界知名博物版画作品。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从古埃及墓室壁画中的自然世界、中世纪手抄本中的动植物形象以及体系完整的欧洲博物学版画等重要博物绘画作品。同时,部分展品配合真实标本,提供立体的展示呈现,让观众畅享大自然神奇之旅。
此外,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观众可通过AR技术“复活”古画中的动植物,或亲手尝试雕版印刷,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学术与美育并重,推动自然文化传播
作为一场高规格的艺术盛宴,展览不仅面向公众开放,还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和导览活动,邀请博物学、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展品背后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此次展览借着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来临而开幕,将向观众展示出古今世界人类眼中的丰富自然形象,为当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提供一些艺术和历史层面的启发。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表示:“我们希望这次展览能让观众重新发现自然之美,理解人类如何通过艺术与科学记录自然,并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生。”
(王钊 罗明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