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文旅 >新闻详情

三十九载守匠心 杖头木偶焕新生

2025-05-23 16:05:57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视频拍摄、剪辑:何宗蔚

三尺台,一杆杖,双手捻动乾坤,木偶眉眼间流转着人间的悲喜嗔痴——这便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中杖头木偶戏。

资中木偶戏始于清光绪年间,以“中型杖头”为特色,演员左手托举木偶主杆,右手操控两根手扦,通过“稳、准、活”的技法赋予木偶灵动的神态与动作,使得人偶合一的玄妙境界跃然幕前。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沱江之畔续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  

微信图片_20250522143359.jpg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的灵动演绎,吸引学生们专注观看

4月7日,在资中县木偶剧团的排练室里,一位身形矫健的中年人正手持木偶示范动作——他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胡海。

胡海与木偶戏的缘分要追溯到童年。幼时观看木偶戏演出时,他便被舞台上那些灵动的木偶深深吸引。“那时的木偶在演员手中活灵活现,像有了生命”,他回忆道。1986年,16岁的胡海从50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剧团招收的20名学员之一。父亲的叮嘱"干一行爱一行,走一路红一路"成为他入团的初心,而师父的教诲"一生干一件事,干好一件事"则如灯塔般照亮他了三十九载的木偶生涯。

微信图片_20250522143335.jpg

胡海正在向他的学生们传授木偶戏技艺

微信图片_20250522143409.jpg

胡海正在向他的学生们传授木偶戏技艺

然而,木偶戏的传承之路并非坦途。2005年,全国文艺院团开展体制改革,胡海的同期学员仅剩他一人坚守。面对人才凋零、演出停滞的困境,他毅然扛起团长重任,提出“换脑子、挣票子、保牌子”的改革方针。他带领团队将川剧变脸、吐火绝技融入木偶戏,研发《木偶变脸吐火》《木偶书法》等创新剧目,并大胆撤去传统帷幕,让演员从幕后走向台前,以“人偶合一”的表演形式征服观众。

微信图片_20250522143406.jpg

胡海与他的团队共研“木偶新韵”

胡海深谙“活态传承”之道。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并传承这一技艺,他推动“百场木偶戏进校园”,结合动画剧情创新表演形式。打造“剧场+景区+古镇+直播”展示展演平台,每年在全县演出超300场,并借文旅融合契机,在罗泉古镇等地长期驻演,还赴峨眉山、东莞等地展演。此外,胡海还在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地建立传习所和传承基地,开设木偶制作工艺陈列馆,展示500余件实物与资料。团队还通过抖音等平台录制交通安全、法治等主题木偶小视频,拓展传播渠道。

微信图片_20250522143403.jpg

资中木偶剧团的排练室里,青年演员专注练习

三十九载春华秋实,胡海以匠心守护非遗薪火。他常说:“遗产是先人的,创新是我们该做的。”在胡海眼中,传统技艺如同根基深厚的参天大树,而创新则是让大树枝繁叶茂的阳光雨露。他带领剧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仅保留了木偶戏原有的艺术韵味,还通过结合现代元素,让古老的木偶戏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浸润着岁月与匠心的木偶,正以更轻盈的身姿,续写巴蜀文化长卷的瑰丽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522143412.jpg

到资中木偶剧团参加研学的学生们开启木偶戏探索之旅

(乔薇 何宗蔚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