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生态治理筑牢绿色基底,数字营销提升农特产品价值……南充市嘉陵区以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田间到云端,嘉陵区以“智能+绿色+数字”三链融合,探索出一条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三农”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智能化养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走进嘉陵区双桂镇马达山村的启航养殖场,在这里智能化养殖为传统生猪养殖业带来全新变革,成为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去年,在嘉陵区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启航养殖场场主杨波将养殖规模扩大了2000平方米,新建的智能化猪舍、标准化堆肥房和现代化仓库一应俱全。“新猪舍安装了先进的系统和设备,既能智能化喂料喂水,还能一天24小时盯着猪的吃喝拉撒,看它们长得好不好。”杨波介绍道。
同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内的氨气浓度、温湿度等数据。一旦氨气浓度超标,系统就会自动提醒工人进行清扫。“以前打扫猪舍全靠经验判断,现在有了智能系统,工作效率提高了30%以上。”养殖场的饲养员感慨道,智能系统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为生猪提供了更健康的生长环境。
“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嘉陵区大力扶持生猪养殖业发展。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嘉陵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养殖场就达19个,累计新增智能化养殖面积超38万平方米。”嘉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智能化养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养殖户可以实时掌握生猪的生长状况,提前发现疫病隐患;精准饲喂系统则能根据每头猪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科学调配饲料,既减少了浪费,又降低了养殖成本。数据显示,采用智能化养殖后,每头生猪的养殖成本减少约70元。
据悉,2024年,嘉陵区全年生猪出栏量达60.7万头,生猪养殖年创效益15亿元。
从传统猪舍到智能养殖,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生动展现了智能化养猪为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活力。未来,嘉陵区还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计划实现全区规模养殖场智能化改造全覆盖,让科技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养殖户,持续为“三农”工作添砖加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污水厂技改赋能农业绿色发展
5月22日下午,记者走进嘉陵区龙蟠镇孙家沟污水处理厂,崭新的一体化处理设备稳定运行,蓝色箱体在厂区内格外醒目,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日常维护工作。该厂日处理能力达300立方米,覆盖全镇90%区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技改后,设备实现了全自动运行,不仅处理污水的效率大幅提升,效果也更好了。”负责人贾仁旭介绍。
与此同时,嘉陵区李渡镇污水处理厂工地内,挖掘机和运输车交替作业,发出阵阵轰鸣声。据了解,该厂占地17亩,原日处理能力3000立方米,此次技改重点包括扩建生化系统、更换除锈管道及新增绿化等。“技改后该厂处理能力提升至4000立方米/天,目前已投入运行。厂区绿化工程正在同步推进,计划种植防尘植被提升厂区环境,预计6月初全面完成改造。”负责人梁桂蓉介绍。
为系统解决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嘉陵区启动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分三期梯次推进全域污水治理体系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36.9公里雨水管网、7.8公里污水管网,并完成15.6公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当前,李渡、三会等地污水处理厂技改收尾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全区4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全面技改升级与修建扩容,成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
通过全面升级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工艺,嘉陵区有效拦截了污水中的重金属、化学残留物等污染物,从源头上杜绝有害物质进入农田。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土壤因长期灌溉或径流污染而出现酸化、板结或肥力丧失等问题,守护了耕地的原生质量,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健康的土壤环境,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
“我们将在2026年内完成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工程第三期,实现全区污水处理全面覆盖。持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嘉陵农业生态保护和‘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嘉陵水务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蒲承华说。
数字化展销提升农特产品价值
近日,来自嘉陵区的多种特色农产品组团亮相“阿里日”,以原生态的嘉陵风情与数字化的展陈设计,吸引了众多阿里员工及访客驻足体验、争相下单,让嘉陵的“土特产”一跃成为现场的“流量担当”。
“活动期间,嘉陵的农特产品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比如银海丝绸‘嘉陵蚕丝被’现场销售54床,销售额达2万余元;尚好茶业现场销售桑茶、桑葚汁等特色产品20余箱。”阿里巴巴驻嘉陵特派员姚锋告诉记者。
近年来,嘉陵区推动农产品向农商品转型升级。“土”产品转化为潜在网红产品,将季节性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对接淘宝平台,营造区内电商氛围。7个单位联合阿里巴巴举办“首届嘉陵区电商直播大赛”,日交易金额超过60万元,大大提升了嘉陵产品线上竞争力和产品知名度。随着线上交易的进行,70余家种植户、电商公司加入直播。
“嘉有好物”系列专场活动得到多方认可,农发集团注册该商标,2024年推动16场直播,销售额破千万元。带动嘉陵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千万单,实现嘉陵农产品电商上行快递量从日均不到100单增加到日均1000单。
同时,嘉陵区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嘉陵特色农产品“出圈破界”。在与浙江临海市的东西部协作中,全年通过订单农业、展销对接等渠道,累计销售农特产品1.5亿元,直接带动2000余户脱贫群众增收。同步推进本地消费帮扶网络建设,通过“五进活动”在商超、工会、机关食堂等场景建成有机绿色农产品门店(专区)17个,实现产销精准对接。高校与工会采购成新亮点,西华大学2024年通过“832平台”定向采购嘉陵区农产品礼盒2737份,总额达42.42万元。线上销售表现尤为亮眼,全年举办多场“嘉陵特色农产品直播专场”,其中单场直播吸引超10万人次观看,桑叶面、桑葚干等产品掀起抢购热潮,推动“云端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
从田间到云端,从传统到智能,嘉陵特色农产品的故事,既是巴山蜀水的物产颂歌,更是数字经济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未来,嘉陵区将继续以特色农业为抓手,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通过“线下+线上”“本地+外销”双轮驱动,擦亮区域农产品品牌。
(李雯 王淼 马海军 张瑜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