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6月的山风,拂过方竹,竹叶轻摇,沙沙作响,翠绿欲滴的竹林宛如绿海,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就“漂浮”在这片“海”上。
方竹杆细,两米多高,枝叶茂密,犹如“巨草”,长满仙峰苗族乡的山头,摇曳在农家房前屋后,这迷人的“绿”,带来了八方来客,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近日,“大江之韵·探寻长宁河”活动采访调研组走进这个长宁河的源头乡镇深入调查,了解其如何通过“三圈经济”助农生活有奔头。
仙峰苗族乡方竹基地
仙峰苗族乡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矿、硫铁矿、高铝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靠山吃山,煤矿、硫铁矿的开发,带来了乡镇的富足,也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伤痕。
“10年前,因矿产资源开发和缺少生态保护,仙峰苗族乡的很多山体岩石裸露,遇到雨季,水土易流失。后来,随着生态治理工作的推进,乡里关停了矿山,转而大力发展方竹产业、林下经济及避暑康养等业态。仙峰苗族乡‘脱胎换骨’,实现了从‘掘黑金’到‘掘绿金’的转变。”仙峰苗族乡副乡长冯毅见证了该乡的经济变迁。
海拔1795米的仙峰山
一切变化的开端,从仙峰山上“不起眼”的方竹开始,这是仙峰苗族乡的原生自有竹品种,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自然生长的方竹约有2万亩。1999年起,当地逐步开始人工种植方竹。2010年至2020年,仙峰苗族乡将方竹作为重要产业,鼓励发展,10年间,全乡方竹面积突破10万亩,方竹笋获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方竹产业园区被评为“省级四星级现代竹产业园区”。
仙峰苗族乡被绿色包围
冯毅说:“方竹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方竹笋一般在10月初上市,与楠竹笋等错季上市,市场价相对较高,以2024年为例,方竹笋市场价约6元/斤,经过管理的方竹笋亩产值为3000元至3600元。”
10万亩方竹,不仅带来了经济价值,还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目前,仙峰苗族乡森林覆盖率达74.45%,数量占八成的方竹林与杉木、柳杉、松柏等树木交错,织就了仙峰苗族乡的美丽生态画卷。
种植方竹,山绿了、水清了、生态好了,带来了四面八方的避暑康养游客,农民不仅种植方竹笋有收入,而且通过民宿产业进一步增加收入,一根方竹,串起“种、产、销、游”全链条,促进了仙峰苗族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冯毅微笑着告诉记者,方竹产业带动了仙峰苗族乡“三圈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
烟蔬轮作基地
何谓“三圈经济”?冯毅说,以村民住宅为中心,第一圈是农民的住宅,仙峰苗族乡通过打造“川南避暑第一峰”品牌,带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让村民住宅变成民宿和农家乐,带来住宿和餐饮经济收入;第二圈是村民住宅附近的耕地,通过“粮药复合”“烟蔬轮作”等种植,带来农业种植收入;第三圈是离村民住宅稍远的林地,通过发展方竹、中药材等产业,农民获得了林业收入。
目前,仙峰苗族乡方竹产笋种植面积6.5万亩,2024年为浙川生态农业公司提供鲜笋3万斤,鲜笋销售链条基本形成;有高山蔬菜示范基地3500余亩;连续多年烤烟种植5000亩以上;正在打造1万亩“粮药复合”现代农业园区,中药材种植以黄精、艾草、天麻为主,面积达到3000余亩,已建成“千牛村”1个,畜牧“百村百万”项目落地20个单元,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拥有仙峰山、苗王谷、千年银杏等众多景点,苗族风情浓郁;独特地理条件结合传统技艺,孕育出红豆腐、油豆豉等风味生态美食。结合这些文旅资源优势,仙峰苗族乡提出,将立足“川南避暑第一峰”的品牌定位,推动农旅升级,以高山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中药材加工厂为基础,打造集观光、体验、游玩于一体的农文体旅融合基地,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