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资阳讯(易奎西 吴坤忠 记者 汤斌 文/图)7月3日,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协办,中共资阳市委党史研究室(资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中共安岳县委、安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地方志与石窟文化分论坛”在资阳市安岳县举行。本次论坛以“地方志与石窟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主题,汇聚了全国方志系统领导、石窟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论文作者代表共同探讨石窟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价值阐释与创新发展。
会议现场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文学,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何晓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建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江红英,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浩宇,资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蒙宇,安岳县委副书记、县长赖才建,成都、德阳、广元、内江、乐山、南充、巴中、眉山、资阳等地方志系统负责同志,安岳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论文作者代表等参加会议。
资阳市安岳县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唐宋石窟群落,现存石窟点200余处、造像10万余尊、经文40余万字。其中,毗卢洞紫竹观音、卧佛院释迦涅槃像等精妙造像闻名于世,被誉为“镌刻在石头上的中华文明史诗”和“巴蜀文化走廊上的璀璨明珠”。论坛前期共征集到全国高质量论文91篇,精选其中56篇形成会议交流论文集。
开幕式上,陈文学、陈建春、赵浩宇分别致辞。
与会领导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石窟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明互鉴中具有独特价值。近年来,资阳市、安岳县十分重视安岳石窟文化的保护传承,承办全国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石窟中国·南北对话学术交流会等特色活动,设立安岳石窟研究院,建设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打造特色文化和旅游线路等,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资阳市地方志部门重视地方志中的石窟文化挖掘,系统整理安岳县历代旧志、第一二轮县志、年鉴中的安岳石刻内容;撰写《关于加强安岳石窟保护与利用的建议》资政文章;编纂出版《安岳石窟图志》等特色图志,有力推动地方志事业与安岳石窟文化高度融合、协同发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主旨演讲现场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五位来自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石窟文化保护与传承展开深入探讨。演讲主题涵盖莫高窟的预防性保护与实践、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大足与安岳石窟寺的异同比较、安岳石窟的多元价值探讨,以及中小型石窟志书编写的新思考等议题。专家们的精彩演讲为石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分组讨论环节中,与会人员围绕“地方志与石窟文化”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证实了方志文献与石窟遗存之间的共生互证关系,强调地方志是传承石窟文脉的关键载体。与会专家深入阐释了石窟艺术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及中华人文精神,凸显其作为文明基因库的重要价值。同时,与会代表还就数字化保护、文化IP开发、非遗文旅融合、科技保护与创新利用等策略进行了热烈讨论。
分组讨论现场
闭幕式上,基于论坛成果,会议提出了四点行动方向:强化石窟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保护领域多方合作、促进地方志与石窟文化的深度融合。本次论坛充分彰显了安岳石窟的千年文化生命力,汇聚了守护文明基因、激活时代价值的广泛共识。与会各方期待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石窟文化转化为滋养当下、启迪未来的精神力量,为文化强国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