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工厂开到家门口,我在工厂里面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小孩,也能靠上班赚一笔钱。”近日,在资中县众发鞋厂,工人胡扬高兴地向记者说道。资中县众发鞋厂所在的地方,是曾经的球溪镇甑子坝村小学。
走进资中县孟塘镇新店村,曾经闲置3年的新店小学如今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定制家具。“这里以前是学校院坝,现在是我们最忙的生产车间。”资中县艺美达定制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资中县多个乡镇上演。
众发鞋厂运动鞋半成品生产线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提到,以县域为单位分类清理闲置学校、村卫生室、办公场所、站所用房等资产,理顺权属关系,提升盘活利用质效。
近年来,随着资中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校生源减少,校舍闲置问题日益凸显。为推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提质增效,资中县立足实际推进工作,县财政局、县教育和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资中县以县域为单位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排查摸清资产底数,坚持优化调整、分类施策,着力探索招商赋能盘活模式,积极推动闲置校园校舍焕发“二次青春”。
记者从资中县财政局获悉,截至目前,资中全县共计盘活闲置校舍20宗,总面积2.81万平方米,实现年租金收入42.22万元,引入企业年产值预计4.96亿元,可带动周边村民约400人就近就业。
精准规划是盘活资产的前提。资中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精准定位潜在价值,确保资源利用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实现招商与本地产业基础的深度融合。
球溪镇甑子坝村小学的盘活工作走在全县前列。2023年,资中县众发鞋厂与球溪镇签订协议,租赁闲置房屋1529平方米,年租金4.8万元,用于企业裁剪加工运动鞋底等半成品。
据球溪镇财管办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球溪镇开启“全链条”服务模式,安排专人全程跟进,化身企业“贴心管家”协助众发鞋厂办理租赁、营业执照等手续,让企业“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完善周边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配套,并依托资中乔兴鞋业产业链效应,确保众发鞋厂生产经营稳定,为企业落地创造良好环境;镇村两级积极宣传,推荐引导,为企业持续输送员工100余人,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球溪镇政府与众发鞋厂共同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劳动力供给清单”对接机制,定向吸纳脱贫户、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带动35户困难家庭稳定增收。
孟塘镇引来定制家具企业
孟塘镇则全面梳理本镇闲置资产、资源等优势,科学研判分析定制家具市场潜力与产业链缺口,确定以中端板式定制家具制造作为盘活闲置资产的招商主攻方向。
据孟塘镇党委副书记刘诚介绍,该镇将镇域内5所闲置小学的情况通过实景图片、现场视频的方式,积极推送给意向企业,让企业实现“云端”看地、看厂,有效提升前期沟通效率,节省企业考察成本。
2024年底,资中县艺美达定制家具有限公司与孟塘镇正式“牵手”。公司租赁440平方米校舍及658平方米院坝,投入800万元改造,于2025年4月投产运营,预计年产值2500万元,带动20余人就业。
橙兴成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线
龙结镇明德小学的盘活成为产业融合典范。龙结镇立足血橙产业发展优势,确定将水果加工作为资产盘活的目标方向。2023年11月,该镇引来内江市橙兴成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水果加工厂,进行水果分选包装和销售,带动了周边近百人就业,预计2025年产值达800万元。
为了让群众腰包“鼓起来”,龙结镇还联合县级部门开办技能培训班,培养本地村民成为技术能手;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为加工厂提供保鲜与果品深加工技术指导,提升产品竞争力。项目落成后,水果加工厂通过“保护价收购+分级包装+反季节销售”模式,对果农每斤鲜果收购均价提高0.3元。同时吸纳周边村民稳定就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对于2024年6月开始闲置的新政小学,龙江镇通过“乡情招商+靶向对接”,快速引入两家建筑材料企业,预计两个项目年产值合计4000万元。镇政府全链条护航项目落地,推行“一站式”服务,目前预应力混凝土板项目已顺利开工。
记者手记
行走在资中县的乡村,一座座重获新生的校舍令人感慨,这些鲜活的闲置校舍盘活案例,正成为解锁乡村振兴的新密码。
把准脉才能开好方。资中县先摸清闲置校舍的“体质”,再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开出“药方”,让每处闲置资产都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好姻缘”。
众人拾柴火焰高。资中县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以灵活策略和诚意政策吸引优质企业,实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服务优化是长效发展的保障。项目招引“三分靠谈、七分靠安”,资中县以“保姆式”“伙伴式”服务解决企业痛点,方能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串、繁荣一片”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从闲置校舍到致富工厂,资中县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更需要政企民携手的温度。当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账本上的数字,更是老百姓脸上绽放的笑容。
(王卫平 顾擒凤 四川经济网记者 毛春燕 李弘)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