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社会 >新闻详情

银发守初心 丹心不染尘

——广元市昭化区一位七旬退休老人的红色传承之路

2025-07-07 14:50:12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何羽佳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张瑞灵

他,视岁月如歌曲、视困难如无物,以勇为帆、不惧风雨,在人生海海中破浪前行,生动诠释了“莫道夕阳已向晚,且看霞光尚满天”的含义;

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深耕红色文化沃土,让昭化故事声名远扬、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

他就是现年74岁的王树安,广元市昭化区老促会昭化镇分会副会长,也是昭化红色文化陈列馆的馆长兼义务宣讲员。

种子深埋心间  信仰之光照亮征程

人民解放军不畏牺牲的事迹,那些热血沸腾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红色种子,深深扎根在他幼小的心灵。

从秦并巴蜀的古老岁月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这种豪情壮志让王树安感到心潮澎湃。

南湖红船的启航、井冈星火的点燃,这些闪耀着信仰光芒的历史印记,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更坚定了他传承红色文化的决心。

那时的王树安便在心底暗暗许诺:要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听到昭化故事、了解昭化历史。这颗红色种子,在岁月滋养下逐渐生根,只待破土而出的时刻。

踏遍山河收集文物  银发身影丈量初心

2003年退休后,王树安从收藏第一张“川陕省政府工农银行”布币开始,从此踏上了漫长的红色追寻之旅。

然而旅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金短缺是王树安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购买文物,他省吃俭用,甚至拿出了“养老积蓄”。

在王树安眼中,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远比金钱更重要。二十多年来,王树安的足迹遍布阿坝、甘南、陕北及市内四县三区,无论是尘土飞扬的旧物市场还是偏远乡村尘封的老木箱,都记录着王树安寻觅红色文化的身影。

有一次,他听闻一位老乡家中有枚红军时期的徽章,连续半个月上门沟通,用真诚打动了对方;还有一回,为了收购一批抗战时期的文件,他顶着烈日骑行几十公里,汗水浸透了衣衫,文件却完好无损……这些文物如今整齐陈列在昭化红色文化陈列馆,成为触摸历史的鲜活载体。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王树安先后搜集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不同时期的文告、布币、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等珍贵红色文物500余件,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票证、纪念瓷器等历史文物900余件。

这1400余件文物,每一件都浸透了血与火的历史,勾勒着当年的峥嵘岁月,同时也承载着王树安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他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守护陈列馆日夜不辍  银发宣讲传递力量

2024年5月,昭化红色文化陈列馆被省、市老促会授予“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称号,这背后是王树安夙兴夜寐的坚守。

开馆至今,他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早早来到馆里,整理文物、打扫卫生,从未有一天懈怠。为了让讲解更生动,他深入研究每一件文物,收集整理了10余万字的资料,让文物“开口说话”。当他手持一枚布满锈迹的布币,讲述红军战士在艰苦岁月中依然坚守信仰的故事时,游客们眼中常常泛起泪光;当他指着墙上的行军地图,还原昭化地区革命先烈的战斗历程时,孩子们会忍不住凑近仔细聆听。

30余篇、7万余字的红色故事资料,是王树安在无数个深夜伏案整理的成果。而25000余人次的参观客流、3000余条参观留言,则彰显着人们对红色精神的共鸣和认同。

如今的王树安依然忙碌在陈列馆里,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把红色故事讲下去。”这位古稀老翁用行动诠释着“退休不褪色”的誓言,让红色基因在昭化大地代代相传。他的身影如同蜀道上的一盏明灯,照亮后来者的征程,更让“银发力量”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熠熠生辉。

(沈丹 王菲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