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青石古道历尽沧桑,夹道古柏林立成廊。
酷暑盛夏,行走在古蜀道翠云廊,头顶是千年古柏交织的浓荫,脚下是印满时光痕迹的青石板,仿佛踏入了一条与世隔绝的时光隧道。
这条全世界面积最大、存世最长、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柏群,以其平均1050岁(最高达2300年)的树龄,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国内外游客。
如何让现代电网,与千年古柏和谐共生?国网广元供电公司牢记嘱托,探索“生态+电力”融合模式,一段电网与古柏和谐共生的佳话便由此奏响。
电力员工深入翠云廊景区开展安全用电检查
在古老的蜀道上,广元电力人用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通过迁杆架线、架空改地埋、绕道架设等方式,保护沿线的古树名木,让现代电网的脉搏与千年古柏的生命律动,让这片苍林绿海持续延绵,让蜀道文化赓续传承。
人背马驮护生态
寒冬中的翠云廊依然绿意盎然。
今年1月初,在古蜀道汉阳段,一支特殊的运输队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嗒嗒、嗒嗒……清脆的骡马蹄声在万年青石板上回荡,一行行深深的蹄印,蜿蜒伸向云雾缭绕的山顶。马帮的铃声,在千年蜀道上与现代电网为古柏“让路”的需求,交织出独特的韵律。
“有3基铁塔的塔基位置,必须穿越蜀道核心区才能抵达。为了保护沿途每一棵珍贵的古柏和原始生态,大型机械完全无法进入,只能靠骡马驮运。”110千伏沙剑线大修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何军道出了当时的艰辛。一匹骡子一次负重近五百斤,一天往返十余趟;天气恶劣时则寥寥数趟。若骡马无法转运,靠人工肩挑背扛。仅运完一基铁塔所需的材料,就需耗费半个月,然而,为了守护这些穿越千年的“活化石”,电力人甘愿付出这样的“慢工”。
施工人员进行该线塔导线展放作业
这条连接剑阁北部与中心腹地的“电力大动脉”——110千伏沙剑线,早年建设时跨越了翠云廊核心区域。如今部分设备老化,可能对古柏的成长构成威胁。国网广元供电公司采用“以塔代杆”技术,将18米的旧电杆换成35.6米高的铁塔,并对老旧导线、金具、绝缘子等进行更换,共新建铁塔6基,拆除老旧电杆8基,改造架空线路1.594公里。此举既保障了电力线路安全运行,又为古柏腾出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实现了林电共安。
每一块沉重的塔材,每一袋必需的水泥砂石,都依靠人背马驮。施工人员采用最谨慎的抱杆组塔工艺和掏挖基础方式,如同呵护珍宝般小心翼翼,唯恐伤及古柏的一寸根系、一片枝叶,成功规避保护古树名木240余棵。
“这次新组立的铁塔高三十多米,这下电力线路与千年古柏之间的距离彻底拉开。”何军说道,生态保护与电网建设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共赢。
一点一策构和谐
穿越古蜀道,路边古柏苍翠,郁郁葱葱,犹如置身天然氧吧。“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名不虚传。
穿山越岭的供电线路,如何与这片生长的古柏林“和谐共生”——既保证供电安全,又守护生态效益?
距离剑阁县普安镇龙凤村蜀道徒步补给点不到300米的地方,一道呈弧形的架空线路引人注目。在距离线路约20米处,静静伫立着七八株树龄500年至1000年的古柏,枝繁叶茂,无言地诉说着历史。
“这道弧线是10千伏汉剑线58+1至58+5号线路区段。改造前,58号至59号区段呈直线穿越古柏群,距离枝叶不足5米,存在安全隐患。”在龙凤村临近古柏电力隐患治理点,电力施工人员孙步杰指着一档已经架好的线路说道。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而,为了保护古柏,国网广元供电公司毅然选择了“绕道而行”。新架设的线路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增加了5根电杆,长度从89米延长至约300米。
“这道特意画出的‘弧线’,既是电网对古树最深沉的敬意,也是为了保护古柏。”孙步杰语气坚定,让电力线路与古柏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就是为它们预留未来的生长空间。
绕道架设、架空改地埋……自2023年11月起,国网广元供电公司通过“无人机飞巡+人工巡检”双管齐下,逐一排查7778株古柏附近的电力隐患,对发现的82处隐患进行评估建档,并采取“一点一策”方式精准整改。
截至今年5月底,所有82处隐患已整治完毕。共改造10千伏线路12.02千米,低压线路12.586千米,下户线6.356千米,更换变压器3台共600千伏安,低压分支箱9台。
科技赋能守长青
一根电线,连接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千家万户的灯火。普通的线路迁改与大修,被赋予了守护历史与未来的使命。
6月11日,广元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气温直逼38℃以上。翠云廊景区上空,无人机正沿输电线路巡逻。地面上,国网广元供电公司“护柏天团”成员吴灏、甘飞顶着烈日,紧盯平板电脑上传回的实时图像,一丝不苟。
测温、日常飞巡、特殊巡视、清理铁塔周围易燃物……除了常规工作,每年自3月30日起,“护柏天团”便会对穿越翠云廊景区森林防火重点区段的220千伏赤天二线及周边10千伏线路加强防火巡视。清明、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景区附近线路更有专人蹲点值守,并向游客宣传防火知识。
“这些上千年的古柏是最珍贵的宝贝,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在任何施工前,它们都安然无恙。”甘飞强调,越是防火关键期,越要精细,每周至少进行3次以上高密度的巡视。
科技是“护柏人”的得力助手。“人工+无人机”双保险模式,确保隐患无处遁形——无人机多角度无死角拍摄杆塔本体、金具等细节,人工巡检则查漏补缺。
此外,红外测温、智能监控等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安装在铁塔上的在线监测设备,对穿越景区重要区段的塔基周边情况严密监控,织就一张守护古柏与电网安全的科技之网。
从为古柏主动“让路”的线路迁改,到人背马驮筑起的生态电网,再到科技武装的“护柏人”,国网广元供电公司用扎实行动,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守护着古蜀道上永恒的苍翠。
(李恒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