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编者按】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近年来,成都市持续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涌现了一批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当前,成都也正在深入开展“志愿百日行”活动。从今日起,四川经济日报全媒体开设“走近身边的‘分类达人’”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分类讲师、公益志愿者、物业服务人员等典型人物事迹,讲述他们与垃圾分类的故事。敬请关注。
制图:赵丁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聚和社区,提起陈焰这个名字,居民们总会亲切地称她为“环保书记”。从改造闲置空间为可持续生活馆,到带领居民制作环保酵素,这位扎根基层的80后干部用行动证明:垃圾分类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工作时,她是带着大家一起搞环保的主心骨;下班后,她是社区500多位公益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是生活垃圾分类达人、更是大家的‘好搭档’。”聚和社区山水环保酵素队队长叶碧清说。
一桶酵素“酿”出同心圆——
2020年,聚和社区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但居民参与率始终徘徊在40%左右。参与度不高,是什么原因?经过调研,陈焰发现:多数居民还没能切身感受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究竟能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找到症结,如何对症下药?一次外出考察,陈焰接触到利用红糖、厨余垃圾(蔬果皮)和水按比例发酵生成天然清洁剂这一环保酵素技术。回去后,她迅速组织党员骨干成立“酵素工坊”,自费购买材料包分发给居民,并开设“实验室”,带着志愿者在社区广场手把手教学。
酵素也称作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由厨余垃圾中的蔬菜叶、菜头菜尾、果皮果核等经过特定的发酵过程制作而成,稀释的酵素可减少化学清洁剂用量甚至取而代之。
“3份果皮、1份红糖、10份水,发酵三个月就能用来拖地、浇花。”回忆起彼时手把手教学的场景,陈焰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为打消居民使用过程中的疑虑,她率先用酵素清洁剂擦洗社区宣传栏,立竿见影的效果成功点燃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陈焰(右一)在开展垃圾分类讲座
如今,每月20日为聚和社区的空气质量提升日。每到这天,有空闲的居民都会主动参与集中清洁行动:将环保酵素兑水进行500倍稀释,喷洒在公共空间。
“每月20日参加活动成了邻里们‘雷打不动’的习惯,酵素水还能驱蚊虫,每天晚上跳舞也不用喷花露水了!”居民王秀英算了笔账,以前每月买清洁剂要花50元,现在用酵素不仅免费,还能消耗自家果皮,减少垃圾。
这几年,环保酵素制作已成为聚和社区的“社区潮流”,居民们累计制作环保酵素12吨,减少厨余垃圾超8吨,30%的家庭实现清洁剂“自给自足”。而环保酵素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2020年的清洁去污到2022年的下水道净化,再到2023年的塘堰水源治理,其生态价值持续“解锁”。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场开端于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处理,旨在宣传鼓励居民践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动,最终还发酵出了超大型社区的治理新范式: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倒挂型“新社区”,聚和社区最早一批的居民仅剩300余人,而外来人口超过1.7万人。如何让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真正“聚和”在一起?以生活垃圾分类这一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绿色低碳活动为载体,由此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凝聚人心的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在与陈焰交谈的半小时里,蜜蜂三次“造访”办公室。她笑称:“垃圾分类,也是一项‘香香’的事业。”
一次从理念到场景的跨越——
酵素制作的成功让陈焰意识到,践行垃圾分类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2024年,在社区的支持和陈焰的奔走下,一处300平方米的闲置仓库被改造成社区“可持续生活馆”。
“这里不仅是展馆,更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器’。”推开“可持续生活馆”大门,陈焰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生活馆三大功能区的有关情况。“循环驿站”收集居民闲置的衣物、书籍,以“积分兑换”形式促进流转;“零废课堂”定期举办旧物改造、堆肥培训;“共享工坊”提供缝纫机、工具包,鼓励居民修补旧物而非丢弃……
聚和社区可持续生活馆的环保储物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馆内一组“环保储物格”——数百件由居民制作的环保酵素、护手液、手工皂、清洁皂在此展陈。一旁,标注着发酵进度的环保酵素罐,更是将这里变身为一座微型生态博物馆。同时,记者发现,生活馆还衍生出“社区环保日历”:每月6日、16日、26日是“厨余垃圾回家日”,寒暑假则开设“儿童环保夏(冬)令营”。
“以前觉得分类是口号,现在成了全家人的习惯。孩子用饮料瓶做花盆,老人拿菜叶做酵素,家里垃圾产生量少了很多,我们都是‘分类达人’!”正带着孩子在此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教育的居民李亚伟如是感慨。
垃圾分类不是终点,而是通向可持续生活的起点。在陈焰的带领下,目前聚和社区已培育出14支、500余人的垃圾分类骨干队伍,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300余场次,社区居民参与率高达92%。
“很多事情慢慢做,行动力就起来了!我们就想把这样的行动力转化为‘不让厨余垃圾走出聚和’的执行力。”陈焰说,现在,聚和社区的居民们还有一个既朴素又宏大的愿景,希望分类意识、环保理念能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伴随终生的自觉行动,让大家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绿色福祉的共享者、美丽家园的编织者。
(蒋师帅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露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