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炉霍县:党建引领聚合力,铺就高原牧民致富路

2025-07-09 09:48:31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王万川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张瑞灵

在平均海拔3800米的康巴高原,一场“变废为宝”的产业革命正在上演。近年来,炉霍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牦牛资源,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将传统牧业副产品奶渣转化为畅销海内外的酪蛋白产品,打造出年产值近5000万元的“黄金产业链”,带动2万余户牧民端上“生态金饭碗”。

717954d7615163fe1c585903d9b6c4f6.jpg

炉霍县“红马甲”党员服务队

“以前这些奶渣要么喂牲口,要么低价卖掉,现在可好,党员干部手把手教我们标准化晾晒、销售,一斤能卖不少钱,奶渣成了我们家家户户的宝贝。”7月7日,在炉霍县牧场上,牧民扎西正忙着将晾晒好的奶渣装袋。如今,在炉霍县,像扎西这样的牧民们正经历着一场“奶渣革命”,昔日不起眼的牧业副产品,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如今成为远销海内外的“白色黄金”。  

党支部建在企业中,奶渣蝶变金疙瘩

走进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浓郁的奶香扑面而来,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50余名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的工人,在生产车间里熟练地操作着,工人们正将收购来的奶渣进行精细加工,经过提纯、干燥、精制等工序,最终变成高附加值的酪蛋白产品。

“这些年,公司建立了党支部,通过党员干部培训指导,我们学会了先进技术,让奶渣的利用率提高了近一倍。”该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介绍道,通过党组织牵头引领,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攻克了酪蛋白提纯技术难题,使产品纯度达到95%以上。

DSC_0006.JPG

奶渣蝶变酪蛋白

目前,公司已拥有2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成功开发出酪蛋白肽、酪蛋白食品添加剂等高端产品,填补了高原酪蛋白精深加工产业的空白。

党员跑在牧场上,群众植在心间里

在海拔3800米的炉霍县牧区,骑着摩托的“红马甲”服务队正在逐户收购奶渣。党员干部然育呷木摸着晒干了的奶渣,“阿妈,这批晒得正好,按优质品结算。”这位有着20余年党龄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康巴党旗红,有事找党员”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他带领8名党员干部风雪无阻上门收购和指导,解决了农牧民群众有奶渣无销路的困境。

在炉霍县周边的色达、甘孜、石渠等牧区,越来越多的牧民像扎西一样,靠着奶渣增收。据统计,康巴圣德公司每年向周边牧区收购奶渣已突破3000吨,相当于消化了10万余头牦牛的产奶副产品,直接带动2万余户牧民增收,企业还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牧民”的模式,为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和稳定销路,让高原牧业焕发新活力。

酪蛋白产业不仅成为当地群众家门口的“幸福车间”,更让牧民在保留传统生计的同时,多了一份稳定收入,成为“离土不离乡”就业者。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当地牧民开始有意识地提高牦牛奶产量和质量,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牦牛奶的附加值,更让牧民学会了“算经济账”,主动谋求经济发展。

b08024e2d096c73e20ba37b2e6b46a8b.jpg

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车间

“以前我们把奶渣当做饲料或丢掉,不知道还可以拿来卖,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党员干部带头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我们一年还能赚好几千。”炉霍县宗麦乡牧民竖起大拇指点赞,“党和政府亚木热(好得很),我们发自内心的嘎真切(谢谢)!”

党建串起致富链,小产业闯出大市场

在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展厅里,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来自韩国、上海、广东等地的订单数据。“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企业销售经理自豪地说。

在党建引领下,2022年,公司实现产值2560万元,并完成四川省酪蛋白产品首次出口。2023年,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同比增长17%。如今,随着第二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康巴圣德酪蛋白产业已成为以精深加工为核心,涵盖饲草种植、奶源供应、科研转化、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已经成功突破5000万元。

从无人问津的奶渣,到远销海外的“白色黄金”,“高原奶渣变形记”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场高原牧业的华丽转身。在这里,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联动、牧民受益深度融合,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炉霍县委组织部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