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绵阳讯(胡宇 金伟 记者 张宇)红果缀青枝,果农采摘忙。盛夏时节,记者走进绵阳市平武县平通羌族乡桅杆村,万亩果梅迎来丰收,空气中浮动着清冽的果香。新架设的银色运输轨道如游龙般穿行在林间,果农将满筐梅果挂上滑车,轻按按钮,滑车便沿着轨道平稳地滑向集运点。
轨道设备运输果梅 (金伟 摄)
果梅是平通羌族乡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平武县依托浙川东西部协作平台,高水平建成“果梅—生猪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核心区域为平通羌族乡桅杆村、易大村,仅桅杆村就有7000余亩果梅,全乡青梅种植面积已突破2.3万亩。
今年,平通羌族乡新建成果梅轨道运输系统,这条总长9公里的“空中走廊”让运输效率大大提升,人们彻底告别了“肩挑背扛翻山梁”的历史。“以前一筐青梅从山上运下来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单轨车5分钟就到山下!”桅杆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小斌指着穿梭的轨道介绍道,全村已安装8条单轨运输线,覆盖90%的山地果园。
记者在现场看到,山地单轨运输机采用滚轮齿条式驱动,通过牵引载物台单轨行进,可装载约200公斤的物资。同时,单轨运输机可在狭窄空间穿行,可在岩石、土质地、砂地等环境中运用,在不破坏原有环境基础的情况下架设轨道,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
村民采摘果梅 (金伟 摄)
除了运输实现机械化外,果梅加工也有了新技术加持。在该乡新园村羌山果梅加工厂内,两台银色电炕设备正高速运转。一名工人轻触控制屏设定参数,并介绍道:“用传统方式炕制乌梅需4天,现在电炕48小时就可完成,加工时间缩短50%!”这项创新技术,通过精准温控实现鲜果脱水、褐变一体化,单次处理量达400斤,更可兼容厚朴、黄连等中药材加工。
电炕工艺对乌梅风味与营养物质的保留,更让产品品质获得了客商的广泛好评。“明年将大规模投产!”加工厂负责人杨正文抚摸着乌梅褐亮的表皮,眼中映出产业链升级的希望。
技术革新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联动。平通羌族乡与西华大学签订梅蜜食品研发协议,推动果蜜、酵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与此同时,招引落地企业建设青梅酒生产线,开发果梅酵素、果醋等食品,为果梅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撑。
“二月赏花,六月卖果”,“梅”景催生四季经济。每年二月,万亩梅花漫山竞放,吸引数万游客;入夏后,梅林又变身采摘体验园,形成“生态种植—精深加工—观光旅游”全链条。农旅融合模式使梅园成为四季“摇钱树”,更带动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当地正依托富集的生态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做精“梅林经济”,探索“以林兴业、以山富民”的全新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