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7月,在位于贵州省的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内,游客们在“应龙”神兽打卡点前排起长队,手机扫码声此起彼伏。参与“银雨树守护计划”的游客轻点屏幕,全国地图上瞬间亮起新的守护光点——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万人通过扫码加入守护者行列。这一形式有效降低了公众参与地质保护的门槛,将抽象的守护意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全民行动。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正通过金融创新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地质遗迹保护新路径。今年3月,公园为其标志性景观、形成于约15万年前的“银雨树”石笋投保15亿元人民币,开创了我国为单体喀斯特地貌景观提供高额商业保险的先河。此举不仅为这株高达17米的珍稀石笋提供了风险保障,更彰显了保护不可再生地质遗迹的坚定决心。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
投保并非终点,而是系统性保护行动的新起点。公园随即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快建立更完善的地质风险预警机制,提升实时监测能力;积极推动《全国旅游洞穴地质保护联合倡议》落地,凝聚行业共识;同时,将保费支出的部分比例专项用于青少年地质科普教育项目,形成保护资金反哺机制。
公园的保护实践注重科技与文化赋能。运用三维扫描等技术为地质遗迹建立数字档案,为科学保护提供支撑。同时,巧妙结合《山海经》文化IP,通过沉浸式互动项目,引导游客在游览中理解地质遗迹的价值和保护意义。景区灯光设计也遵循保护优先原则,绝大部分区域采用接近自然光的素雅照明,仅在核心景观进行重点展示,最大程度减少光污染。
保护活动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的行动表明,珍贵的地质遗迹保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从15亿元的金融保障,到数万公众的指尖承诺,从专业机构的科学管理,到每位游客的自觉行动,共同构筑起守护自然遗产的坚实防线。公园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地质遗迹保护,无论是亲身探访感受自然伟力,还是线上关注了解保护知识,都是对守护地球历史见证者的有力支持。只有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与行动,才能使这些不可再生的地质瑰宝得到永续保护。
(张琴)
(图片由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