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盛夏清晨,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的后坡菜园,生机扑面。72岁的李婆婆踮脚摘下紫亮的长茄,75岁的王大爷弯腰侍弄油绿的青椒,藤架上垂挂的丝瓜鲜嫩饱满。敬老院管护组组长杨兰玲抱着一捆嫩丝瓜直起身,身上沾着泥土,额角挂着汗珠。“王大爷,您歇歇,我来!”她快步上前。
杨兰玲(右一)正与老人一同劳作(李同周 摄)
2019年杨兰玲来到敬老院时,院里供养着60多位老人,每月开销3万余元,仅买菜就占了大头。老人们常闷坐屋内,精气神不足。“咱们手脚能动就不能闲着,自己动手,既能省钱,又能活动筋骨。”杨兰玲下定决心带领老人一起种菜。
她带领身体尚可的老人,将敬老院后一片杂草丛生、乱石遍布的荒坡,一锄一镐开垦成10余亩菜地。杨兰玲学习种养技术,再手把手教给老人。如今,菜园四季轮作:春有青菜豌豆,夏产茄子丝瓜青椒,秋收南瓜玉米,冬储萝卜白菜。院角还养着芦花鸡、大白鹅和肥猪。老人们弯腰除草,抬手摘果,身体明显硬朗起来。“侍弄菜园比吃药还管用,吃饭香,睡觉沉。”王大爷精气神十足地说。实现部分自给自足后,敬老院月开销降至2万余元。省下的钱用于添购鱼肉、置办新衣,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滋味在舌尖,更在心头。清晨摘的茄子带着泥香,现采的西红柿酸甜多汁......自己种的菜没化肥农药,吃得安心。李婆婆捧着刚摘的丝瓜,笑开了花:“看着它爬藤结果,心里甜得很。”去年杀年猪,肉香四溢,檐下挂满腊肉,邻里乡亲都夸敬老院日子“赛蜜甜”,老人们也乐在其中:“自己种养的,吃着踏实,心里敞亮。”
杨兰玲对每位老人的需求体贴入微。厨房门口,82岁的赵爷爷攥着香桃张望。“赵爷爷慢点,您的南瓜粥温着呢。”杨兰玲赶忙上前搀扶。灶台边摆放着一排饭盒,上面用红笔标注着“陈婆婆:无糖”“李爷爷:软烂”......这是杨兰玲六年细心积累的“老人口味档案”。
七月,酷暑难耐,但养老院的防暑降温措施十分到位。活动室新装的空调送出习习凉风,杨兰玲熬制的绿豆汤每日准时送到老人手中。菜园劳作时间也调整为早晚凉爽时段,每人配备遮阳帽。一次劳作中,王大爷突感头晕,杨兰玲立即用藿香正气水为他擦拭太阳穴,并为王大爷喂下冬瓜汤。“你比我亲闺女还亲……”老人攥着她的手久久不放。
夕阳将敬老院的白墙染成暖金色,老人们聚在树下闲话家常。85岁的李奶奶感慨:“从前总怕老了无依无靠,如今这里有热饭、有活儿干、有说笑,比家里还舒坦。”
杨兰玲(左二)与老人们(李同周 摄)
太平镇素有“孝亲之乡”的美誉。该镇党委和政府将养老作为头等民生工程,持续投入夯实敬老院基础,这给了杨兰玲扎根奉献的底气。“杨兰玲用六年时间,把一座普通敬老院变成60多位老人的幸福家园。”太平镇副镇长李晨说道:“她不仅保障了老人的吃穿,更给予了他们尊严和快乐,是新孝亲文化的生动写照。养老院的月开销从3万余元降到了2万余元,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她带领老人把日子过‘活’了——身体棒了,口袋鼓了,心气也足了。”
暮色降临,杨兰玲望着老人们相扶回屋的背影,脸上带着笑意。这片由老人亲手打理、充满生机的菜园和养殖角,以及他们脸上焕发的光彩,正是这份幸福最实在的体现。这份幸福,根植于太平镇孝亲敬老的传统,依托于该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更源自老人们勤劳双手种出的丰硕果实。
(李同周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