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产业 >新闻详情

长江首城的产融叙事——解码宜宾产融合作探索实践

2025-07-27 14:32:54 稿件来源:宜宾融媒 编辑:丁晓宇校对:李占庄责任编辑:杜静审核:杨璐

7月24日,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在宜宾开幕。来自国家部委、金融机构、产业龙头的千余名代表齐聚长江首城,共话产融合作探索实践。这场聚焦“科技、产业、金融深度协同”的国家级盛会,为何选择宜宾?

答案藏在英发德耀光伏车间的数据流里——数百台AGV机器人穿梭,每0.8秒下线一片太阳能电池片,这条年产值突破300亿元的产线,背后是宜宾市商业银行“绿色贷款+政策性贴息”的精准赋能;

答案写在中车时代新能源的建设速度中——8GWh储能产线从厂房建设到投产仅用8个月,“宜宾速度”的背后,是85%绿电占比支撑与“能效贷款”绿色金融政策护航;

答案更印在宜宾发展控股集团的账本上——作为中西部首家AAA级地市级国企,其管理的13支产业基金已带动超900亿元资本落地,让“金融活水”真正浸润产业土壤。

30C09A45AA60FC05D88DBC362EA744E6.jpeg

2025(第二届)产融合作大会在宜开幕

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市,宜宾正以产融共生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金融破题

从“风险共担”到“精准滴灌”

“金融供给与科创需求的错配,是许多城市产业升级的痛点。”宜宾市经信局副局长易家祥,点出了产融合作的核心难题。而宜宾的破题之策,从一个资金池开始。

在宜宾市财政局的档案柜里,一份“风险补偿资金池”协议记录着创新的起点:财政、银行、担保机构按3:3:4比例共担风险,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逾期贷款本息进行补偿。“这让我们敢贷、愿贷。”宜宾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薛峰坦言,该行创新设立宜宾唯一一家科技专营支行,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专项信用贷款等产品,已为145户科技型企业投放23.34亿元,让专利、技术等“软资产”变成了融资“硬通货”。

绿色金融的突破更显魄力。宜宾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特点,推出“科创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为绿色项目打造“碳账户”低息贷款,目前全市共有6家上市企业,市值总计超5000亿元。宜宾市商业银行创新的“宜商・绿采贷”,让动力电池企业凭新能源汽车抵押就能获得采购资金;“宜商・绿票通”则通过绿色票据贴现,为动力电池、光伏企业盘活现金流3274.53万元。

FC6ACFA27DEB70404948964371933938.jpeg

英发德耀厂房航拍图 曾理 摄

英发德耀49GW光伏基地的百亿融资,正是绿色金融赋能重资产制造业的生动注脚。“银行的绿色贷款+政府的政策性贴息,让我们敢投重资产、攻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表示,这套组合方案不仅降低融资成本,更让项目可提前投产,年产能可满足2300万户家庭清洁用电。

从风险共担的机制设计,到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宜宾用金融的“精准滴灌”,破解了产业升级中“融资难、融资贵”的共性难题,这恰是产融合作的首要前提。

产业跃迁

链主引领与集群共生

走进中车时代新能源的储能车间,智能产线正高速运转。“从签约到投产仅8个月,宜宾的‘五位一体’储能政策和85%的绿电占比,是我们扎根的关键。”公司副总经理俞刚宝的话,道出了产业与城市的共振逻辑。

E4C5A7ADDEB9435EE749DE57896735B6.jpeg

四川时代 王铁松 摄

在宜宾,这样的共振不是孤例,而是“链主引领、集群共生”的产业生态写照。以四川时代为“链主”的动力电池产业,已吸引51户配套企业、120余个项目,形成从材料到回收的全链条,2025年1—5月产值达436.17亿元,产量占全国16%、全球10%;在宜宾高新区,自英发德耀入驻以来,光伏产业陆续聚集高景、正泰等30余个项目,建成从硅料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数字经济引进字节跳动、腾讯等150家头部企业,智能终端年产量占全省超50%;五粮液则以“龙头+梯队”模式,以突破千亿产值之姿,迈向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7129E5CE184876A5308882FF5BA4EE7E.jpeg

绿水青山环绕的市科技创新中心 曾朗 摄

链主企业的“1+N”效应,让金融资源有了精准流向。四川时代带动下,宜宾发展控股集团推出的“宜电租”等多种特色产品累计投放超130亿元,绿色产业占比超60%;英发德耀牵引的光伏产业链,享受到“绿票通”“融资租赁+贷款”等组合服务;丝丽雅集团作为纺织链主,不仅自身获得技改贷款支持,更联动151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覆盖超15国的绿色供应链网络,形成“龙头护航、小微跟进、金融护航”的良性循环。

数据更具说服力:2021-2024年,宜宾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连续四年居四川首位,年均增量超千亿元;截至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526.04亿元,同比增长33.8%。金融活水浇灌出的,是连续入围全国城市GDP百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国数字百强市、GDP突破4000亿元的靓丽答卷。

生态共生

构建产融协同“热带雨林”

在宜宾大学城,14所高校、10万学子与179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交织成网。“我们组建10亿元创新创业基金,实施‘江源行动’,引进中科院、清华团队共建6家新型研发机构。”宜宾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揭开了产融合作的深层密码——生态共生。

这是一套“人才—科创—资本”的协同体系:作为西南唯一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宜宾用“产学研基地”培养产业人才;10亿元创新创业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60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聚焦新型储能、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携手IDG、中金等头部资本,推动招商从“单点项目”跃升为“集群引育”,形成“产业+资本+智库”生态圈。

787729C5052D60FE20242199152D4C08.jpeg

宜宾市数字科技产教融合基地投运 罗友莉 摄

“宜融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则是生态的“数字神经”。这个汇聚30余家金融机构的平台,已撮合融资超50亿元,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产品“一键匹配、秒级响应”。在高县沙河镇,荣氏家庭农场通过平台的“乡村振兴贷”获得120万元贷款,扩大葡萄种植带动20余户农户增收,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到田间地头。

更可贵的是生态的“自我强化”能力。英发德耀主导建设的光伏检测中心,能进行7大国际认证测试,为西南企业缩短上市周期30天、降低检测成本18%;宜宾高新区构建的“股贷债保”服务机制,累计促成融资148亿元,正冲刺国家级高新区。这种“产业升级—资本增值—生态优化”的正向循环,让产融合作有了持续动能。

6F3A00F0600D836CD8785C932B94E460.jpeg

东部产业园 王宇 摄

记者观察:为何是宜宾?

如何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大会发布的“三江口宣言”回荡在长江之畔,宜宾的实践已超越个案意义。这座城市的探索,本质上回答了产融合作的三个核心命题:

——政府如何链接“产”“融”?不是直接干预,而是通过制度供给、资源引导、风险分担和服务优化,有效链接产业需求与金融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金融如何回归本源?不是追逐虚拟泡沫,而是回归到实体经济上来,并创新产品适配产业需求:为科创企业“认抵押也认技术”,为绿色产业“算碳账定额度”,为产业链“做配套强协同”。

——产业如何拥抱金融?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以链主引领集群、以创新吸引资本、以生态反哺金融,形成“产业有需求、金融有响应、双方共成长”的良性互动。

产融合作的核心,是让金融“血脉”滋养产业“肌体”,让产业“根系”扎稳金融“土壤”。长江之头,这片以“慕义求真、融酝和美、汇江向海、逐立上游”作为新时代城市精神的热土,已探索实践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产融共生样本。

长江奔涌,产融潮生。宜宾的故事,还在继续;产融合作的未来,正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