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民生 >新闻详情

旺苍:呵护“一老一小” 编织“朝夕”幸福网

2025-07-30 15:57:00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刘佩佩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黎琦审核:张瑞灵

7月29日清晨,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治城社区,“红城之家”的志愿者正将五彩丝线串成风铃,筹备新一天的暑期手工课;书画室里,65岁的周仕海蘸着墨汁写下“童欢叟乐”四个大字;庭院里,几个刚结束晨读的孩子追逐着落在石桌上的麻雀。

这样的温馨图景,正在旺苍县的山乡社区持续铺展。瞄准“一老一小”急难愁盼,旺苍县以“空间焕新”激活闲置资源,以“精准服务”回应民生期待,以“机制保障”筑牢幸福根基,正精心编织一张覆盖城乡的“朝夕”幸福网。

空间焕新:闲置场所变身幸福驿站

“以前这是废弃的村小教室,现在成了我们的‘快乐老家’!”水磨镇广福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78岁的冯明亮刚打完太极,接过热腾腾的玉米粥后笑着说。隔壁棋牌室内,四位老人正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窗外的丝瓜藤顺着竹架爬上窗台,与室内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

从村社的“红城之家”,到乡镇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再到县级医养结合机构,旺苍县正通过“腾笼换鸟”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我们把废弃校舍改造成儿童乐园,将旧村委会办公楼改成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已建成5个镇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5个村社养老服务点,‘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覆盖全县75%的村居。”

在白水镇中心敬老院,76岁的张大海忙着练手指操:“每天早上浇花,下午看川剧,逢年过节还有娃娃们来表演节目,比在家里热闹多了!”

针对失能老人照护难题,旺苍县建成的5个区域养老中心,配备专业护理人员28名,让瘫痪在床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定时翻身、专业康复等服务。

精准服务:供需对接点亮朝夕时光

“王老师,这道题我用玉米粒摆出来啦!”在大德镇“童伴之家”,11岁的唐珉珉举着排列整齐的玉米粒兴奋地喊。志愿者王欢蹲下身,用红笔在他练习本上画了颗五角星:“明天带你们去看收割机,咱们算算一亩地能收多少玉米。” 这个由闲置村活动室改造的空间,如今成了当地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每周开展的“田间课堂”“红色故事会”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在嘉川镇中心卫生院,保育员正抱着刚满周岁的豆豆做被动操。“儿子儿媳在浙江打工,以前我一个人带娃连饭都吃不上热的。”62岁的刘美丽看着酣睡的孙子笑道,“现在每天送来,有医生定期体检,还有营养辅食,我总算能喘口气了。”目前,全县已建成普惠托育机构17个,先后累计为450余名务工家庭子女提供托育服务。

在凤凰梁社区正中名小吃“刷脸助餐”系统前,79岁的陈勇对着屏幕眨眨眼,一荤一素一汤,8元一份的自助餐,他只花了6元。“以前自己做饭,一个人吃不了多少,做起来又麻烦,每天就简单吃点将就一下。现在,有了这个食堂,饭菜样数多,也不贵,还能跟老朋友一块儿边吃饭边聊聊天儿,暖心又暖胃。”说起这里的助餐服务,陈勇赞不绝口。

协同共治:多方携手筑牢幸福根基

“防溺水要记住‘六不准’,现在我们来演情景剧……”东河镇未成年人保护站内,社工们正和孩子们玩着“安全小游戏”。这个由县民政局牵头,团县委、教育局等多部门共建的平台,已开展安全课堂120余场,为56名困境儿童建立了“一人一档”帮扶机制。

在“米仓青托”暑期班里,县民政局送来的图书角前围满了孩子;非遗传承人走进养老服务中心,教老人们用藤条编织小篮子;高校的志愿者定期来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一张“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我们建立了四级联动机制,今年已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适老化改造和儿童阵地建设。” 旺苍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已为1200户困难老人家庭安装扶手、烟感报警器,建成“银龄学堂”“童伴之家”等融合阵地15处。

夕阳西下,旺苍县东河镇治城社区的路灯次第亮起。书画室里,老人们的棋局渐入佳境;“红城之家”里,孩子们的手工风铃在晚风里叮咚作响。这“朝夕与共”的温暖场景,正是旺苍县用民生温度丈量幸福长度的生动注脚。正如墙上那幅村民集体创作的水墨画所题:“米仓山下童颜俏,嘉陵江畔夕阳红。”

(陈绍海  四川经济网记者 侯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