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社会 >新闻详情

“一粱一酒链千户”——以青年之力助力粱农增收

2025-08-02 17:56:30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郑红梅校对:董豆豆责任编辑:杨璐审核:刘艳

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富硒红粱正拔节生长;在泸州市生物工程研究所,青年科研团队正在筛选产香微生物;在遂宁市金粮源基地,数字溯源大屏实时滚动着土壤数据。三地联动,一粱一酒,串起一条跨越川渝、辐射万户的乡村振兴新链路,而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青年团队。他们用三代传承的酿酒技艺、现代生物技术和青年人的乡土情怀,创新提出以品牌力量助力“粱农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1

从“酒二代”到“创二代”:百年酒坊的青春蝶变

江津中渡码头,祖父肩挑背扛,把瓦罐里的醇香送上川黔古道的马帮;父亲接手时,旧窖池却抵不过市场的风浪。如今,灶火重燃,老酒坊在青年人的掌心里淬火重生,让沉寂的窖池再度泛起琥珀光。

2

作为西南石油大学在读大学生的祝俞浩,带着“如何让家乡的高粱卖得更好、更远、更优”的问题,和团队成员们17次深入江津、泸州、遂宁的田间地头。他们发现,江津高粱因富硒土壤品质极佳,却缺乏充分的销售途径;泸州科研机构手握微生物选育技术,却苦于转化无门;遂宁合作社有规模化的种植经验,却缺乏稳定的订单。“痛点就是起点。”祝俞浩带领酿酒工程、农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成立了重庆溪柚白酒有限责任公司,首创“酿好酒—卖好价—收好粱”的全链条助农模式。

3

三地协同:“实验室+田间+市场”的全产业链破局

在遂宁,团队成员推广“高粱—油菜轮作”技术,使每亩产值显著提高;在泸州,智能发酵系统将优品率大幅提升;在江津,团队构建“保量+保价+分红”机制,与农户签订订单协议,高粱收购价同比上涨。

4

       截至目前,项目已建立6个种植基地,遍布3个省份6个地区,其中,通过集体帮扶在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石羊村成功带动人均增收上千元。“你们年轻人有干劲、能做事,真正为家乡做事、为村民谋利!”石羊村村民张容在感谢信中写道。

5

利益共享的“江津经验”:让农民在产业链上“长”出持续收益 

在江津区油溪镇的高粱收购点,每一粒红粱都要先过三道关:技术员测淀粉、合作社核重量、财务组当场结算。重庆溪柚白酒有限责任公司贯彻“保价+保量+分红”模式,累计签署协议182份,签约农户47户。

过去,散户高粱常被外地商贩压价,收入不稳。如今,油溪镇的高粱收购点每年过磅的红粱里,87%来自本地签约农户。技术、收购、结算、分红全部在镇里完成,农民当天卖粱、当天拿钱,真正把收益留在了田间地头。

这套机制随企业快速复制:重庆市江津区、遂宁金粮源、贵州金沙县……足迹遍布2.6万亩土地,形成“产销分离、酒粱共生、品牌赋能”的川渝样板。

乘势而上:从川渝酒坊走向世界舞台

7月,重庆溪柚白酒有限责任公司与始创于1997年的韩都药业集团,签订了药引使用协议,依托32家连锁超市、10000余家终端网点,把“巴国域”系列送上百姓的餐桌。

产业链的每一次延伸,都带来新的岗位:83名青年直接加入销售、研发、生产、包装环节;120余名农户、养殖户、民宿经营者在酒糟饲料、柑橘果酒、乡村旅游的辐射圈里找到新工作。从高粱地到药房、商超,再到异国餐桌,溪柚白酒正在把江津的清香酿进更远的世界,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乡村产业融合的另一种可能。

“酒,只是媒介;让农民富起来、让乡土活起来,才是我们想交付的答案。”祝俞浩在分享经验时说道。2025年7月,项目荣获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发展提供了标杆案例。

从江津的富硒红粱,到泸州的微生物实验室,再到遂宁的数字农田,一群青年人用所学所干,把一粒高粱的产业链拉长了、价值链做厚了、农户的笑容放大了。这,或许正是新时代青年写给土地最深情的诗行。

(韩笑笑 田依灵 /文 钞溢/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