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年来,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紧扣农文旅融合,有效整合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创新研学内容,加快打造成渝研学旅游高地。自2023年5月以来,基地累计接待研学旅游学生超10万人次,研学旅游成为拉动当地农文旅发展的重要引擎。
7月30日,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的遂窑坊里,三年级学生罗佳禾正学着导师孟子又的样子,用力地揉捏着一块微黄的面团。“搓麻花要像给泥土梳辫子,力道均匀才有韧劲。”孟子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罗佳禾边听边揉捏,满眼兴奋:“面团在手里‘活’过来了,比课本上的‘劳动’有意思多了。”作坊里,发酵的甜香弥漫开来,孩子们的手指沾满面团,专注地体验制作传统食物的乐趣。
与此同时,一旁的科技馆内,一阵低沉的嗡鸣声中,一个圆球神奇地悬浮在半空。围观的几个学生眼前一亮,“老师,球为什么能自己飘起来?”一个孩子忍不住发问。导师高川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道:“想想看,是什么看不见的力量在托着它?”孩子们陷入了思考。
这些生动的课堂场景,正是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旅游的缩影。
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位于船山区永和家园核心区,占地面积60亩,能同时容纳1200人进行学习、研究、拓展、住宿等活动。基地创新开发出“衣、食、住、行、耕、武、研”七大特色课程体系,涵盖45个主题、85门实践课程。其中不少内容根植于本土文化,吸引了众多市内外学生前来研学。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基地注重创新、互动和动手实践,持续开发新内容。2024年新增“大国航天、非遗传承、生活体验、科技创新、国防安全”五大类、20个主题、37门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拓宽了研学的广度。
占地60亩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和周边的农田,是最直接的“农”元素课堂。孩子们在这里亲手种植、收获,理解“食”从何来,体验“耕”作的艰辛与乐趣。就像在遂窑坊里,麻花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连接着土地和粮食的源头。
同时,基地将“文”的元素融入实践。扎染、丹漆成器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课程,便是非遗传承的载体。导师们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和动作,把抽象的文化变得可触摸、可体验。
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像串珍珠一样,将全市优质资源有机串联。”文轩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遂宁市分公司副经理蒋誉介绍,基地充分挖掘永和家园的生态、红色、科技等资源,并串联周边景点,绘制了一张全域“研学旅游地图”。
今年3月,基地迎来299名重庆市潼南区潼州小学的学生。他们先后探访了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牛角沟起义遗址等地,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红色精神紧密联结,体验了生动的“天然课堂”。
为了保障课程质量,基地聘请了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全国知名专家、本地专技名师、非遗传承人、“五老”人员、农学专家、退伍军人等,搭建“双专双师”结构,为孩子们开启更专业的研学之旅。
“我们开发出1天、3天2夜、1周、10天和15天不等的亲子、团建、冬/夏令营及主题研学等较为完善系统的研学旅游综合课程。”蒋誉介绍,基地针对性推出科技、军事、托管和冬/夏令营及主题亲子和团建活动,实现全家研学全家成长、团建研学共同成长。
自2023年5月试运营以来,基地累计接待研学学生超10万人次,其中成都、泸州、重庆、资阳等市外学生近2600人次。
“研学游作为课堂的延伸,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蒋誉表示,他们将持续深化与周边地市的合作,依托永和家园和基地自身品牌,努力打造成渝地区有影响力的研学IP。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