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8月5日清晨,达川区店子梁社区的外卖员张华结束送餐时,发现老旧居民楼的下水道井盖钢筋裸露。他立即拍照上传社区微信群,不到半小时,维修队已修复隐患。这个寻常的早晨,折射出达州城市治理的新变革——活跃在达州全市的8600余名快递员、外卖骑手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激活“流动”的“神经末梢”
“电线挂在小区树上太危险!”上个月,26岁的外卖骑手小李在通川区小北街送餐时发现安全隐患,随手上传照片到“达城新蜂”志愿服务队微信群。社区人员与电力抢修队迅速响应,半小时内清除隐患。这支由31名骑手、快递员组成的志愿队,已成为通川区城市管理最敏锐的“神经末梢”。
外卖骑手担任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
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在达州全市已孵化出14支,他们共同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向“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同体进化。
机制创新是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转变的关键。
通过赋予骑手或快递员新身份,打通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28名新就业群体党员被聘为兼职网格员,覆盖达川城区所有社区;20名外卖骑手持证担任“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可随时进入餐饮后厨检查卫生。自2024年以来,这些流动“探头”累计上报社区问题100余件,参与处置108个安全隐患,纠正40余次餐饮违规操作。
“每份外卖都在传递安全信号。”达州市社工部两新组织党建科科长雷镇隆表示,全市8600多名新就业群体人员日均行程200公里,形成天然的动态监测网络。传统模式需3名专职巡查员覆盖一个社区,如今通过骑手即时上报机制,治理响应速度提升了50%。
让城市“漂泊者”落地生根
在宣汉县的“暖心驿站”,去年底刚获评“模范骑手”的武陈国擦拭着奖杯:“以前送餐总遭白眼,现在能为社区做事,工作有了新价值。”这番心声道出新就业群体的蜕变。
针对新就业群体的组织关系松散、归属感弱的痛点,达州建立16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将465名党员纳入常态化管理。同步推进职业尊严重塑工程——开展“最美骑手”评选、开设公益技能培训班,136个“暖心驿站”全年提供饮水充电、应急药箱服务,累计服务1.2万人次。
骑手在驿站休息并学习了解法律知识
这些富有特殊使命的16个流动党组织,依托城区的各个“户外劳动者大本营”“暖心驿站”等阵地,紧密联系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物业公司党组织常态化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阵地联用、活动联办、区域联治。同时,这些组织为新就业群体开展“最美骑手”“最美司机”等评选、公益技能培训等举措,为新就业群体注入职业发展的动力。
更实在的保障还在延伸。
暑期托管班解决了200余个骑手家庭育儿难题、“法律帮帮团”提供免费咨询、动态台账精准帮扶困难群体。“我们建立了五维服务体系。”雷镇隆翻开服务清单解释道,“红色驿站解难题、技能提升助发展、关怀帮扶暖人心、权益保障护成长、典型选树促引领。”
三级服务网破解行业痛点
“以前进小区要登记10分钟,现在扫码就能抬杆。”骑手小林指着“骑手友好小区”的地面导向线说。针对“进门难、停车难、找路难”等行业顽疾,达州构建“聚新-暖新-友好”的三级服务体系:
在聚新层面,主城区商圈增设临停区、换电柜,推广智能外卖柜。暖新则是整合全市资源,联动推出涵盖“暖心歇脚、健康守护、就业帮扶、法律援助、能力提升”5大类的24项标准化服务清单,在主干道沿线设置“共享服务角”等。在市城区10个试点小区绘制“骑手友好地图”;交警部门对短时临停采取劝导式执法,减少或减轻针对新就业群体的处罚力度。
通川区组织骑手、快递员参加过大年活动
商业力量也在注入温度。
在达州的“共享食堂”推出7元特惠餐,日均解决近50名骑手的“吃饭难”问题。这类友好行为还在城市中心商圈内蔓延,餐饮店老板王芬展示“暖新商家”标识:“骑手用五分钟吃完热饭,我们能换来更多订单。”
随着“友好生态圈”扩展,新就业群体的社会治理效能持续释放。在宣汉县,网约车司机组建“应急护送队”参与防汛运输;达川区的快递网点变身“民情收集站”;通川区骑手担任文明创建宣传员。
“将快递员、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变为参与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核心是精准把握他们的诉求。”达州市委社工部部长余世斌介绍道,通过机制赋权、情感联结、生态适配的三维共振,便能将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性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的优势。
(赵权军 四川经济网记者 王晓英)
(达州社工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