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在蓬溪县的红土地上,稻浪与蛙鸣共舞,直播间与果园相连,一群带着泥土芬芳又揣着创新智慧的“新农人”正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耕耘着这片土地。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青年,有身怀绝技的乡贤,有玩转电商的主播,也有扎根乡土的本土人才。蓬溪县委、县政府深谙“乡土焕新需‘新’人”的道理,以政策为壤、服务为雨、机制为光,让这些懂技术、会经营、爱乡土的“新农人”在蓬山溪水间的沃野上扎根生长,不仅种出了优质农产品,更种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让蓬溪的田间地头涌动着科技的活力、市场的热度与共富的温情。
高位统筹,为“新农人”成长保驾护航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培育“新农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为此,蓬溪县将“新农人”培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方位为“新农人”的成长搭建舞台。
把“新农人”培育纳入县委年度重点工作,足以体现蓬溪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蓬溪县成立了由组织、人社、农业农村、文广旅、商务等部门组成的“新农人”领导小组,这一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打破了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培育“新农人”的强大合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对“新农人”培育工作进行统筹调度、全力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要培育“新农人”,首先得摸清“家底”。蓬溪县开展了全面的人才入乡“新农人”摸底调研,建立起全县“新农人”信息台账。首批统计就涵盖了3000余个涉农经营主体、1000余名“新农人”,精准掌握了他们的基本信息、产业类型、规模效益、示范带动等情况。这份详细的“台账”,就像一张精准的“导航图”,为后续“新农人”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按照遂宁市委“一年成型、两年成势、三年提质”的工作要求,蓬溪县制定完善了人才入乡“新农人”工作方案,明确了种养殖业、农文旅、电商主播等“新农人”培育重点领域,全面搭建起“新农人”培育体系,让蓬溪县的“新农人”培育工作方向明确、步伐坚定。截至目前,蓬溪县已成功在“外出乡贤能人”“返乡创业青年”“本土实用人才”中回引、孵化、培育“新农人”312名,全县动态认定“新农人”1011人;围绕现代农业经营、乡村建设、乡村文旅、乡村管理、电商主播等10类“新农人”开展专题培训3500余人次;发布重点“新农人”项目8个;着力解决“新农人”最期盼的8件事,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改造等“新农人”实事100余件。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蓬溪县高位统筹、全力推进“新农人”培育工作的生动写照。
分类施策,打造多元化“新农人”人才矩阵
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蓬溪县根据乡村发展的不同需求,分类培育“新农人”,打造了一支多元化的“新农人”人才矩阵,让不同领域的“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各显其能。
在农业发展的战场上,农业人才是核心力量。蓬溪县与西华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展开深度合作,柔性引进农业专家团队40余名,为蓬溪县农业领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攻关和“卡脖子”难题,让农业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蓬溪县还联合本地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教学,培训农业科技人才500余人次,为农业发展储备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这些农业“新农人”,用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让蓬溪的农田里长出了更多优质的农产品,提升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在明月镇三叉河村,1994年出生的汤伟便是农业“新农人”的典型代表。2017年,他怀揣对农业的热情投身稻蛙养殖,从最初10亩试验田起步,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扩大土地流转、引进设备、钻研技术,如今已建成80余亩规模化产业基地。他创新探索的“稻蛙共生”模式,让黑斑蛙为水稻除虫、排泄物充当天然有机肥,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每年黑斑蛙产量超10万斤,销售额达150万元,还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业,户均年增收3000元。
蓬南镇的梁海涛则是“千亩粮王”的代名词。2007年创业以来,他探索“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牵头成立种植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复垦撂荒地2000亩、流转土地1400余亩,推广高产抗病粮油品种,实行标准化种植。借助政策支持,他购置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40余台(套),建成粮食烘干房、冻库和生产车间,推行“订单式生产”,产品直供成都、重庆18家超市,打造的“蓬南钟山”生态粮油品牌年产值达160万元,带动200余户村民就近务工。
乡村文旅的发展,离不开文旅人才的支撑。蓬溪县开展文化旅游人才能力提升行动,针对“非遗”传承人、乡村旅游带头人和文化志愿者等开展专项培育,建立起494名文旅能人库,培训文旅人才350余人次。这些文旅“新农人”,带着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挖掘整理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蓬溪的乡村既能欣赏美丽风景,又能感受文化魅力,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电商人才为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蓬溪县依托县电商商贸公共服务中心,适时开展电商直播和电商培训,发现挖掘出30余名优秀电商主播。其中,周冬梅、朱派超“夫妻档”电商主播案例更是入选“国家级农村直播电商优秀案例”,电商主播郭林还被中央电视台《三农长短说》栏目宣传报道。这些电商“新农人”,拿起手机当“农具”,开起直播当“农活”,把蓬溪的特色农产品推向了全国各地,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鸣凤镇的杨浩,在300亩石马沟采摘园里书写着“电商+农业”的故事。2018年创办公司后,他打造集种植、养殖、餐饮、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基地,种植十余种果树、养殖千余只黑凤鸡,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从树梢到舌尖”直供。他坚持有机肥种植、科学管理,现摘现发的早脆桃、秋月梨等鲜果广受好评。更难得的是,他主动向村干部传授直播技巧、供应链管理等经验,孵化出“新农主播”队伍,让村干部成为推广家乡特产的核心力量。
群利镇九龙坡村的吴学勤,则用直播点燃了乡土品牌的“破圈”路。他返乡打造近200亩“柑橘+白芷”立体基地,带动全村发展400余亩柑橘园。面对销路难题,他潜心钻研直播技巧,从最初单场不足千元做到月均销量4万余元。他邀请村民走进直播间分享种植故事,将直播间升级为“共享平台”,带动毗邻村镇销售20余种农产品,还吸引10余家企业合作,让“九龙优选”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品牌,带动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和务工实现多元增收。
村党组织“领头雁”是乡村治理的“主心骨”。蓬溪县聚焦2025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建立“新农人—致富人—带头人”全链条成长体系,全面拓宽“新农人”成长路径。从换届推演情况来看,261名拟任村党组织书记中“新农人”201名,占比达77%。这些“新农人”村党组织书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带着村民们一起发展产业、改善环境,让乡村治理更有活力、更有效率。
机制赋能,激活“新农人”干事创业热情
要让“新农人”真正扎根乡村、安心创业,需要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蓬溪县通过优化培育孵化机制、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健全激励评价机制,为“新农人”赋能,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无限热情。
培育孵化是“新农人”成长的关键环节。蓬溪县整合县委党校和县中职校资源,将在外乡贤能人、返乡创业青年以及有意愿发展农业产业的人员纳入“孵培”计划,定期组织项目推广、农机操作、种养殖技能、网络营销等课程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农技操作、电商带货、“非遗”艺人等“新农人”1000余人次。这些培训就像“加油站”,让“新农人”不断提升技能,增强了他们在乡村创业的底气和能力。
服务保障到位,“新农人”才能心无旁骛干事业。蓬溪县优化人才入乡“新农人”工作站管理运行机制,常态化开展“为新农人办实事”活动。同时,将杰出“新农人”代表纳入全县人才“大盘子”管理,让他们享受医疗、出行、住宿等福利待遇。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解决了“新农人”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激励评价机制是调动“新农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蓬溪县将18名“新农人”纳入县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名单,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等活动,让“新农人”感受到了尊重和重视。创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分类评价,169名“新农人”突破“四唯”评价壁垒,让他们的能力和贡献得到了认可。此外,依托自身公众号开设“新农人”专栏,挖掘宣传“新农人”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10余期,让“新农人”的事迹广为人知,营造了崇尚“新农人”、学习“新农人”的良好氛围。
蓬溪县的“新农人”培育工作,是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动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新农人”培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高位统筹的精心布局,到分类施策的精准培育,再到机制赋能的全面保障,蓬溪县为“新农人”搭建了成长的平台、创造了干事的环境。这些“新农人”,正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在蓬溪的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四川经济网记者 张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