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8月7日,立秋。泸县百和镇东岳村,热气蒸腾,高粱飘香。
10点43分,泸县华油公司太伏站站长赖俊峰拧动调压阀门,百和镇的烘干中心炉膛内升起蓝色火苗,田间地头收割的高粱,自此告别“靠天晒粮”的历史,低温慢烘10小时后,变得焦干赤红。
百和镇烘干中心通气
通气背后的考验
“用天然气烘干,轻松多了。”烘干设备操作工胡家辉看着控制屏表示,以前几十个人在大太阳下晒高粱,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百和镇烘干中心通气
轻松的背后,是各种考验。“刚开始,有村民担心燃气管道占田地,影响生活用气。”赖俊峰和东岳村村支书黄亿彬走家串户,开“坝坝会”详细说明管道铺设方案,日行两万步的诚意,连续半个月的走访,终于做通了村民的工作。“全村的田埂路,我闭眼都能走。”赖俊峰说。
更大的考验是天气变化,完工前一周,三场暴雨把刚挖好的管沟变成稀泥沟,抽水、排涝刻不容缓,泸县华油公司工程技术部技术员王云韬说:“耽误了工期,堆成山的粮食更让人着急。”
20天!泸县华油公司抢建了279米中压管线和81米低压管线,赶在粮食收获前,成功为烘干中心开通天然气。
泸县华油公司员工在百和镇烘干中心巡检
告别“自然晾晒”
烘干中心水泥坝上,百和镇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吴昊抓起一把高粱:“四年前开始种植的‘红缨子’,是专供泸州老窖酿酒的高粱品种。”订单不愁,可每年近五百吨高粱的晾晒问题,一度让吴昊头疼不已。
泸县华油公司员工了解高粱晾晒情况
过去,三四十人顶着烈日翻晒,每天只能晒十来吨。“这还是天气好的情况。”吴昊说,自然晾晒最怕遇上俗称“偏东雨”的阵雨,抢收不及时,一旦淋湿了导致发芽甚至发霉,那大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后来,吴昊拉到30公里外的重庆永川去烘干:“又雇人又雇车,成本高。”
产地烘干是最优解,吴昊联系泸县华油公司,希望在收获季前通上天然气:“不用‘靠天吃饭’,泸县华油公司的支持很大。”烘干中心夏季集中用气约40天,两台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的日用气量可达1000立方米,日烘干高粱、水稻等作物约50吨,大幅提升了粮食烘干的稳定性与效率。
如今,烘干机的腾腾热气,成了乡村新景象。
希望的田野
“这里是泸州市‘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中,‘东翼’粮油核心区的标杆田。”百和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苟仁高介绍,依托平坦地势和大陆溪河充足的水源优势,合理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将百余块零碎田地整合为2000亩高标准农田。
泸县华油公司员工了解高标准农田需求
田成方、渠相连,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苟仁高看得更远:“农田‘小改大’是路子,要干到8000亩甚至更广阔,产业升级离不得配套设施的全力支持。”拓宽的马路铺上沥青,清洁的天然气走进乡村工厂,农产品运出去了,客商引进来了。
“这是清洁能源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工程’。”泸县华油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安超表示,全力保证高峰期安全平稳用气,是泸县华油公司的责任。
泸县的高标准农田一隅
晚立秋,大丰收。“高粱红了,水稻熟了,进村的人、车多了,豆花饭都煮不赢。”村民王洪德说,今年百和镇举办油菜花节,家里推了40多斤黄豆,做了10多桌“九大碗”。
为乡村振兴赋能,泸县华油公司与泸县乡村农文旅发展同频共振,一路前行。
(文冰祝 万淇/文 沈军 万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