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环保 >新闻详情

宝兴:向“绿”求“质” 深入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2025-08-14 09:57:32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刘佩佩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日前,在宝兴县锅巴岩矿区,昔日被粗放开采损伤的山峦沟壑之上绿意盎然。矿山生态修复,这项将“灰色伤疤”转化为“绿色氧吧”的系统工程,已在宝兴展现显著成效。

锅巴岩3

锅巴岩矿区山峦沟壑之上绿意盎然

宝兴县81.7%的辖区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被誉为“世界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世界动植物基因库”。然而,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区域,它也曾承受粗放开采带来的生态代价。锅巴岩矿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以来,因工艺陈旧、环保投入不足,在贡献就业与税收的同时,也留下了陡坡裸露、植被难生的生态“必答题”。

面对高海拔、陡坡度的严苛自然条件,修复之路挑战重重。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相关工作人员道出了破局之道:“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出‘一矿一策’的修复方案,以创新破解技术难题,比如现在看到的锅巴岩矿区的绿色植被,就是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可在当地种植生长的品种,再将原本的矿渣与石块整形加固后覆土培植而成的。”

矿山修复绝非简单覆土种草,而是一项综合施策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宝兴县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建立由政府主导、企业主责、专业参与的生态修复工作机制,推进三个统一,采取EPC模式,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有效解决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强等难题。

筹措资金是关键,宝兴县落实四方筹资机制,采取矿山企业自筹为主、修复基金补充为辅、资源综合利用支持、政府奖补激励的方式,多方筹措生态修复资金2.2亿元,有效地破解了资金短缺的难题。

成果背后是持续守护的决心。宝兴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以“矿十条”管理方案为纲,通过“行政矿长”“部门包片”“智慧矿山”的线上线下立体监管,确保绿色矿山建设行稳致远。

一组数据见证蜕变:锅巴岩矿区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削坡回填土方49.2万立方米,卸载矿渣264.3万吨,种植树木及柳条49.27万株,挂网喷播41.44万平方米,修复矿山面积80余万平方米。

“我们亲眼见证了矿山的改变。”一位村民感慨道,“好生态不仅带来宜居家园,更吸引了游客、促进了增收。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矿山生态修复的生动实践,正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诠释。从“灰色伤疤”到“绿色氧吧”,不仅是山河面貌的焕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

(李玲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