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四川省地质局积极探索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在矿山生态修复、高原系统治理、环境司法鉴定、绿色勘查开发等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地质答卷”。
巴蜀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以地质智慧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正徐徐上演。
熊猫故乡开启“美颜模式”:废弃矿山变乐园
炎炎夏日,宝兴县境内的东河流域,新绿的植被覆盖了曾经的大理石开采区,清澈溪流蜿蜒其间。红外相机记录下野生大熊猫活动的身影——这片曾因采矿而满目疮痍的区域,如今已成为熊猫家族的新乐园。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四川省宝兴县81.7%的县域面积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同年末,四川省启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并将宝兴片区列为首批示范工程。2023年2月,由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承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宝兴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全面启动。
矿山生态修复前后
矿山生态修复并不容易。东河流域大理石开采区的锅巴岩矿区,地处高寒高海拔区域,其高陡的坡度、遍布的碎石块以及贫瘠的土壤含量,都给矿山生态修复造成了难度。对此,项目团队首创“阶梯式平台+无土喷播”“无人机飞播”等新型生态修复技术,植物成活率提升至85%。锅巴岩矿区现已累计完成修复面积80余万平方米、种树及扦插柳条49.27万株。
三年来,项目团队先后实施了大熊猫东河走廊建设与修复工程、矿山地质安全隐患治理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土地损毁综合治理工程、水源涵养提升工程、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工程共7个类别合计13个子工程。数据显示,区域水土流失量减少65%,东河、西河等流域水质提升至Ⅱ类标准,直接惠及沿线2000余户村民的饮水安全。
如今的宝兴生态修复区,矿区山路变身生态步道。随着熊猫足迹的延伸,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底色,正愈发鲜亮。
若尔盖高原的“绿色守护”:生态屏障再筑牢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若尔盖湿地,曾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面临生态危机。在若尔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的推动下,高原生态焕发新生机。
湿地修复前后
若尔盖山水工程是“十四五”以来四川获中央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生态保护修复类项目,探索构建了以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与价值提升为核心的“两山”转化新模式,为高原脆弱生态系统治理提供范例。
岷江源修复前后
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在若尔盖山水工程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出多项创新治理措施。
在水系治理中,采用灌草复合技术固岸净水,建设河岸生态隔离带,创新黄河干支流防护带建设及“323”岸线工作法。
在湿地恢复中,引种川草引3号虉草等新品种,大规模实施填沟还湿、生态坝建设,推进水系连通,累计禁牧还湿5.48万亩,修坝455座,填沟120公里,修复湿地4040公顷。
在沙化草地治理中,推广光伏治沙、管育治沙、生物防治及双聚SJ有机物、植物纤维毯、柳沙障等“五步法”技术,累计治理沙化草地1.27万公顷、退化草地11.76万公顷。
在矿山修复中,采用“危岩清理+场地平整+边坡支护+土壤剥覆+植被恢复+监测管护”及“乔灌草、带网片”、喷播改性糯米基浆等综合治理,修复矿山生态537公顷。
通过几年治理,若尔盖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局面逐步形成。项目累计修复生态面积23.25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5.5%,湿地保护率54%,森林覆盖率12.53%,年增水源涵养量超3.33亿m³,阿坝州大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二、全国第六,州域内黄河流域出境断面(玛曲)水质达Ⅰ类。
若尔盖山水工程筑牢了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更探索出“系统治理撬动绿色产业”的高原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江首城的“法治利剑”:生态鉴定显担当
长江首城宜宾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第一道关口。地处宜宾的四川省第十二地质大队,在四川“地质+法治”“地质+生态”领域开展的创新实践,不仅填补了川南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空白,更让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如一把锋利的“法治利剑”,守护着长江上游的碧水蓝天。
四川川南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
2022年底,四川省第十二大队成立了四川川南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作为长江首城唯一的环境损害类司法鉴定机构,在生态环境的全领域守护中彰显担当。
矿石取样
2024年7月,宜宾市某公安分局接到匿名举报,有人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年禁渔”核心管控区)内非法捕鱼。民警迅速出警,查获疑似渔获物103尾,并委托十二大队进行物种鉴定。专业人员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精准确定了渔获物的种类,为公安机关依法严惩非法捕捞者提供了关键依据。
土地调查
不仅如此,十二大队的专业鉴定能力还延伸到林地破坏、耕地破坏、非法采矿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多个领域,通过精准鉴定、评估生态损害程度,为地方行政机关打击非法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力促进了长江上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截至目前,十二大队共办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类案件250余件,年增长率超50%,服务范围从宜宾辐射至泸州、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长江上游重要区域,形成了覆盖长江上游川渝滇交界地带的鉴定服务网络。
四川地质人构建的“鉴定—执法—修复”闭环体系,助力长江上游铺展水更清、鱼更多、生态更优的美丽画卷。
绿色勘查的转型升级:探索勘查新路径
2024年1月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来自四川的好消息备受关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探获氧化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的最大规模硬岩型单体锂矿。而实现这次找矿突破的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在探获氧化锂资源的同时,也同步实现了勘查全程对田地、植被和水源的保护。
四川地质人在取得找矿新突破的同时,也探出了绿色勘查新路径。在四川省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目中,三大队首次开展“空地一体化”地质勘查,采用直升机TEM测量、航空磁法测量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的综合模式,最大限度避免了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航空物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大队也将绿色勘查理念贯穿于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通过减少道路修建、实现“泥浆不落地”、强化垃圾分类处理、恢复场地原貌等一系列措施,将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在承接的首个海上工程勘察钻探项目中,三大队探索出生产油污防止泄漏入海、生活垃圾每日收集、上岸处理等有效举措,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受到一致好评。
铺设防渗土工布
技术创新是绿色勘查的核心驱动力。三大队构建了“装备轻便化、项目精细化、修复常态化”的现代勘探模式,基于模块化便携式全液压钻机,获得绿色勘查相关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其下属金钻公司自研的“基于海上浮动平台的便携式钻机波浪补偿绳索取心钻探技术”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先进适用勘查技术进行推广,彰显了在绿色勘探领域的技术实力。
液压升降式平台钻进现场
此外,三大队还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勘探新路径,利用无人机进行三维踏勘、智能选线、索道架设及物资吊运等跨界技术应用,大幅减少传统勘探对地表植被的扰动,实现“无接触”作业与低碳勘探的有机融合,让地质勘查与生态保护从“两难”走向“双赢”。近年来,三大队还将理论创新作为绿色发展的底蕴和支撑,参与撰写的丛书入选中绿盟绿色勘探首批专家库,绿色勘探工程案例被全国推广,5篇研究论文被地勘类核心期刊录用。
索道运输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四川地质人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绘就了一幅幅绿色发展新画卷。未来,四川地质人还将为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绿色成为四川最亮丽的底色。
(四川经济网记者 胡敏)
(图片由四川省地质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