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8月17日,2025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圆满闭幕。这是继大运会之后,四川再次迎来的世界级体育盛会,“天府之国”的活力与魅力又一次闪亮全球。
顶级赛事从来不只是竞技的狂欢,更是一张展示地区综合实力与开放姿态的闪亮名片。近年来,依托深厚文化底蕴、硬核科技实力与蓬勃发展动能,四川在世界舞台留下了鲜明印记。
从“大运”到“世运”,从四川成都到全球五大洲,一次次“接力”,四川向世界展示了更加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姿态,不断刷新国际社会对“天府之国”的时代想象。
以文化为媒
向世界展示天府之国的古今交融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在世运会舞台上,这种历史积淀与现代文化的创新融合,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古今符号共舞展文化底蕴——
开幕式上,缤纷的烟火在夜空绽放,以成都金沙遗址大树根遗迹和四川活化石“珙桐树”为创意的“友谊之树”渐次铺展;以出土于成都的1000多年前的永陵石刻为蓝本的“二十四伎乐”舞,将晚唐五代宫廷乐队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拉”入观众视线。
“能借这个舞台让大家认识二十四伎乐,我们深感荣幸,也盼着用表演让更多人听见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对话。”二十四伎乐国风乐团表演者的话,道出了这份文化表达的初心。
闭幕式场馆依山而建,川西民居特色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巧妙呼应。观众席融入了成都元素与自然意象,让人仿佛置身花丛与天地之间。
开幕式烟花秀(李霁玥 摄)
从世运村到世运广场,非遗体验互动传文化温度——
世运村内,中国非遗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互动体验活动轮番上演,参赛客群沉浸式体验书画、剪纸、中医推拿、脉诊等独具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项目。
世运广场上,蜀绣彝绣、巴中竹编、仪陇剪纸等非遗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观众在亲手实践中触摸文化脉搏。
“世运会是展示家乡非遗的好机会!”8月13日,非遗传承自媒体人“小万姑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遗不是陈列厅里的展品,只有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
世运村里的蜀锦展示
从火炬到纪念品,巧思嵌入细节载文化意象——
颁奖火炬“竹梦”取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之形、融竹节竹叶之姿,让古蜀文明与成都地域特色相融;纪念品“蜀宝”“锦仔”川剧摆件更显巧思:以变脸艺术为灵感设计的双面玩偶,360度翻转时,翎子、水袖等传统符号焕发动静相宜的戏曲魅力。
“制作太精巧了,让我想起了家乡的手工技艺。”8月9日,加纳籍在川留学生成龙对着非遗手工艺品惊叹不已,不停拍照与家人分享,“真期待它们也能站上这样的国际舞台!”
......
如今,四川正以开放、创新、融合之姿,借世运会平台与多元载体,向世界展示文明底蕴与文化生机,为中国文化国际表达贡献“天府范本”。
以创新为翼
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擎
穿越数千年文明长河,四川留给世界的,有绚烂多姿的文化瑰宝,也有璀璨耀眼的科技成就。
四川的“科技基因”自古就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为四川工业发展埋下了深厚根基。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工业门类齐备、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较强韧性。
世运会舞台上,“四川造”身影不断踊跃,让四川故事里的“科技含量”持续提升。
“世运会期间,‘镋钯’机器人与舞蹈演员同台演绎啦啦队集体舞,还能通过模块化接口快速变装为大熊猫、川剧脸谱等本地文化IP形象。”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宣传负责人田敏如数家珍,另一款哪吒造型的“小吒”机器人采用双轮足设计,具备高速移动能力,承担世运村巡逻巡检、场馆导览及互动表演任务。
“我们公司自研的可折叠、可换电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英武旋影S-one,应用于世运会期间的空中低空游览、低空运输以及飞行表演等场景。”成都市英武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殷鹏表示。
……
从世运村服务到场馆运营,从赛事保障到文化传播,多款“四川造”前沿科技项目在世运会赛场、世运村“上岗”,深化科技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让科技感“爆棚”。
“GoGo,带我去熊猫商店。”8月11日,随着美国选手一声令下,世运村里的智能机器狗便带着吉祥物“蜀宝”公仔穿过非遗市集,来到目的地。
“这款智能眼镜太棒了!能支持40多种语言同声传译,我可以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无障碍沟通!”8月12日,一位英国运动员举着眼镜兴奋地和同伴分享。
搭载国产空间大模型“悠然无界”的机器狗“GoGo”
事实上,这些“四川造”在世运会期间的亮眼表现有迹可循:源于四川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与持续深耕。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要求“实施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省政府更是将人工智能产业链列为全省重点推进的15条产业链之首。2024年四川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营收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25%。
立足四川、走向全国、拥抱世界,四川正以坚实的创新步伐,向着未来全速进发。
以赛事为帆
激活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活力
世运会的举办,不仅点燃了四川的“运动热”,更催生了文旅产业的“消费热”。以“世运”为媒,四川巧妙地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创新打造“票根经济”。
“本来是来观赛的,拿着门票去都江堰游玩享受了半价优惠,还尝了非遗小吃,这趟行程比预想中丰富太多!”8月9日,来自重庆的游客周女士兴奋地展示着印有世运logo的门票。
记者了解到,四川通过“一票联动全域”,为持票观众提供景区优惠、餐饮折扣、交通补贴等系列福利,成功将赛事热情延伸至文旅消费全链条。都江堰、三星堆等景点客流同比增长40%,周边餐饮、住宿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此外,四川还同步推出了100个精品消费新场景,覆盖乡村微度假、古镇潮玩等领域,满足不同群体需要。
跟着赛事去旅行”暨“乐享天府”服务消费季(曾雨轩 摄)
赛场内外的热度相互交融。8月6日晚,来自荷兰、波兰、瑞士、比利时等国的运动员登上火锅巴士,一路领略成都锦江夜景、老街烟火和现代都市的蓬勃发展。8月8日,瑞士运动员卡尔多兰坎在夺得首金后漫步街头直言,“城市很大,非常漂亮,太酷了!”
荷兰选手曼(左)与瑞典选手米兰达(右)在比赛中(乔薇 摄)
一场国际赛事,改变一座城市。世运会激发的不仅是赛时的消费热潮,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
世运会落幕首日,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已启动新一轮运营规划。“借助世运会的东风,我们将持续推出更多水陆联动的休闲产品,满足市民游客体验需求。”成都金熊猫奥飞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劲秋说道。
“成都世运会7个临建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采购的器材设备后续也将统筹用于体育人才培养、全民健身等用途。”成都世运会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市副市长许兴国表示,世运会结束后,四川还将推动场馆转型为全民健身中心、文体培训基地、会展场馆等。
啦啦操课程在成都市武侯区高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开课
从场馆的赛后运营到城市功能的迭代,四川“以赛营城”的智慧让改变落在实处。
人因赛而来,产因赛而活,城因赛而兴。当游客变成“回头客”、“单点消费”形成“产业联动”、临时场馆转为“民生空间”,四川正以赛事为帆,稳稳驶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航程。
凭借文化的魅力、科技的实力、发展的活力,四川向世界递出了一张崭新的名片,向全球展示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创新的“天府之国”。
而世界,也定会因这份精彩而更加瞩目!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霁玥 李露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