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内江讯(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立秋刚过,川南大地暑热未消。8月20日,在隆昌市胡家镇的广袤田野上,中稻收割已进入最繁忙的高峰期。
在胡家镇蒲芦村,连片的稻虾田金黄灿烂,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与寻常大规模机械化收割的场景不同,这里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番传统而又精细的景象:村民们挥动镰刀收割水稻,装满稻穗的拌桶运至田边,再由三轮车、小货车转运至集中脱粒点,最后由大型收割机进行脱粒,金黄的谷粒被直接装入等候的货车。
人工收割水稻
高效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为何被“拒之田外”,转而采用这种看似更费人力、更繁琐的收割方式?面对疑问,蒲芦村党总支书记叶新刚给出了答案:“快,不代表最好。大型收割机履带沉重,下田碾压一次,对稻桩的损伤是致命的,直接导致再生稻发苗数锐减,减产可达三四成。”
同时,中稻收获时节恰逢高温虾上市旺季。为确保稻虾两不误、再生稻根基稳,村“两委”主动作为,成为协调服务的“中枢”。他们对接稻虾业主,组织本地劳动力成立收割队,并创新采用“五五分成”模式,稻谷售出后,收入由业主和参与收割的村民对半分成。这不仅解决了业主的燃眉之急,也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蒲芦村土地流转率高达90%,绝大部分用于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往年一到打谷子就头疼,既要忙卖虾,又要张罗请人,费心费力。今年村上全安排好了,我们一点没操心!”在蒲芦村流转了60余亩地的业主陈勇告诉记者。他算了一笔丰收账,中稻亩产约600公斤,小龙虾亩产超200公斤,预计再生稻还能再收200公斤左右,综合下来,每亩毛收入能超过一万元。“这‘一种两收’甚至‘一田三收’,效益实实在在!”
小型收割机收割水稻
在解放村,金富劳务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服务成了香饽饽。合作社配备了专用收割机,机身更轻巧,履带更窄,对稻田压实程度低,极大降低了稻桩碾压率,为周边农户提供了一条既高效又护桩的收割新选择。
从人工收割到改良的小型专用机械,胡家镇乃至整个隆昌市,因地制宜的收割方式齐上阵,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保护好再生稻萌发的“母体”——健康的稻桩。
光有“稻桩”不够,科学管理才是再生稻高产的关键。“今年高温,收获期提前,稻桩留30厘米更合适,不能矮了,矮了影响腋芽萌发;也不能高了,高了无效分蘖多。”在田埂边,胡家镇农技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队长余亮蹲下身,拨开收割后散落的稻衣,耐心地向围拢的农户讲解,“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稻衣必须清理开,不能覆盖在稻桩上,不然不透气,会影响再生芽的发芽率和生长。”
再生稻长势良好
从精确到厘米的留桩高度,到及时清理覆盖物,再到后续的施肥、管水,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再生稻丰收的“密码”。
隆昌市地处川南,温光资源优越,是发展“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实现“一种两收”的理想区域。再生稻作为利用头季稻桩再生蘖穗而成的一季水稻,具有增产增效、节本省工的显著优势,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隆昌市2025年水稻种植33.4万亩,计划再生稻蓄留26.2万亩。隆昌市科学布局2个万亩示范带、5个千亩示范区及60个示范田。在“良种”上,推广川种优3607、内6优107等再生力强的优质品种,优质稻覆盖率超95%。在“良技”上,依托科研院所成立92支技术服务队,培训农技人员与农户超千人次;在“良机”上,合作推广214台专用收割机,将碾压损失率从50%大幅降至20%以内;在“资金”上,整合项目资金,对规模主体给予补助,并对示范带实行“五统一”(种、肥、药、飞防、服务收购)综合补助。
对于中稻收割后的重点工作,隆昌市将紧抓收割后3至5天的管理窗口期,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保障生产用水,推广专用农机并规范机手操作;建设综合加工服务中心,开发米粉等精深加工产品以提升附加值;同时,强化“隆桥驿”品牌运营与协会建设,积极拓展商超等多元化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