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透视德阳经济半年报④丨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8% “德阳创新”聚变再攀高

2025-08-23 13:48:27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高艳校对:魏文红责任编辑:刘艳审核:杨璐

“18.8%!”——今年上半年,德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以远超工业平均水平增速惊艳亮相,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更是达到45.4%和21.6%。

这组沉甸甸的数据,是德阳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鲜明注脚。

数据背后,是德阳近年来“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战略的厚积薄发。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的高光表现,正是“创新驱动”这一引擎强劲发力的直接体现。 

国内首台自主研制15兆瓦燃气轮机.jpg

国内首台自主研制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

创新产品爆发

解码创新驱动的增长密码

今年7月,“德阳造”捷报频传:

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机)、东方电气自动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筒形阀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巴拉水电站正式投运;

同月,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广东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4号变速机组发电电动机转子端部护环,在东方电机通过出厂验收;

7月10日,由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华能联合研制的17兆瓦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功率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从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到智能生产线的迭代升级,再到前沿领域的前瞻布局,越来越多的“德阳造”产品正以科技赋能突破产业天花板。

德阳的创新“聚变”正在不断上演。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坚定不移向高攀升、向新而进,提升产业竞争力、开辟发展新赛道,构建德阳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德阳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数据显示,上半年,德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8%。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3.0%,医药制造业增长11.3%,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4.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5.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1.6%。

在业内看来,高技术制造业附加值超出平均值的增速及占比的提升,标志着德阳工业发展“含新量”和“含金量”的双提升,是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关键一步。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今年上半年,德阳造“工业智能产品”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45.4%,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21.6%。

“智能产品产量的爆发式增长,除了产业升级的作用外,也意味着德阳的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积累和产业生态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一位资深市场观察人士表示:“因为工业智能产品制造不是单一的环节或技术突破就能支撑的,而是需要完整的技术协同、供应链整合和生态共建体系作为支撑,这才能真正形成竞争力。”

在他看来,以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工具”供给能力增强,正是德阳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成效的直观反映。

国产化首件世你最大等级FB2中还转子发运仪式.jpg

国产化首件世界最大等级FB2中压转子发运

微观主体发力

本土企业成 “高智” 发展生力军 

靓丽宏观数据的背后,是微观经营主体的活力迸发。

上半年,德阳全市蓝鲸倍增企业产值实现15.3%的增长、拉动工业增长7.0个百分点。

一批本土创新企业,成为“高”与“智”发展的生力军,为德阳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在德阳经开区,四川钢研高纳正热火朝天地生产某型航空发动机的关键热端部件。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建成多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大幅提升产品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推动航空航天燃机关键部件国产化应用。该公司承担国内80%以上变形高温合金研制任务,自2023年10月德阳基地投产后,已具备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能力。

企业还在调试3万吨模锻生产线和自动装取料机器人,未来将实现全自动操作,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同时,依托中国钢研技术力量,自主研发的环件自动水浸探伤系统也将大幅提高检测效率。

什邡经开区的四川省华兴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绿色发展+智改数转”成为国家绿色工厂和四川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其智能车间内精密电路板快速流转,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来自罗江区的四川纳涂科技有限公司,专注CVD金刚石纳米涂层技术,占据全国30%以上市场份额。其产品寿命比传统模具提升10-100倍,大幅推动金属制品行业自动化水平。公司持续拓展技术应用,并与多所高校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中江高新区的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头羊”,在超小型电磁继电器细分领域居行业龙头地位,全球市场占有率7%、国内市场占有率20%。

这些企业共同勾勒出德阳产业向“高”攀升、向“新”突破的图景。

新一轮产业科技创新“聚变”正迎面而来。 

微信图片_2025-08-22_151822_979.jpg

德阳大学科技园

平台筑基赋能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高能级平台正成为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

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德阳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的意见》,为德阳从“重装时代”迈向“科技城时代”提供了战略指引与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德阳在高端科创平台建设方面连续取得突破。由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共建的“高端装备铸锻件极限制造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标志着德阳在川渝科技合作领域实现重要跨越。该实验室将聚焦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需求,致力推动极限制造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在跨区域平台突破的同时,本地中试载体建设也同步发力。二重装备“四川省高端重型装备及基础零部件中试研发平台”入选省级名单。该平台致力于能源装备、工业母机等领域的中试熟化,将成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载体,显著增强区域装备制造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能力。

目光转向德阳城南,德阳大学科技园正加速崛起,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园已向全国210所高校、1000多个科研团队推介,现已落地运行10个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批高端制造领域顶尖力量纷纷落户。“我们不仅建成9栋研发楼,配套44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与商业设施,还通过实体化运营机制推动项目落地和资源集聚,未来将努力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能源装备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德阳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园将精准对接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样板区,推动德阳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全面升级。

目前,旌湖实验室已正式揭牌,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高质量运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科创平台也相继落户,目前拥有国省级创新平台296个。

创新资源正在这座“装备智城”加速汇聚,形成辐射区域的科创策源新高地。

德阳,正以平台为基、以创新为擎,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

(图片由受访企业与部门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