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日,2025年渝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活动在川渝高竹新区举行,活动现场,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发布《川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倡议书》,广安市与渝北区签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议,鑫源汽车、勇图汽车等企业达成供需合作。
这场签约仪式,正是川渝高竹新区五年间从“政策洼地”跃升为“创新高地”的生动注脚。五年来,205家企业在此扎根,63家汽车配件厂与重庆车企“隔墙配套”,专利技术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智能机器人焊接出区域协同的新图景。
从“政策洼地”到“创新高地”,川渝高竹新区用一张通行证打破行政藩篱,用79项税费改革统一书写“跨界生长”的答卷。五年成势,这片热土上的每一声引擎轰鸣、每一组数据跃升,都将回答一个更宏大的命题。
航拍川渝高竹新区
从“断头路”到“黄金道”
一条路的产业链嬗变
一条路能改变什么?
“半个小时便可以从川渝高竹新区到重庆主城区,我们回家方便多了。”8月18日,在川渝高竹新区工作的王秋驱车回重庆老家。行驶在宽阔笔直的南北大道上,他心情格外愉悦。
这条连接川渝高竹新区至重庆主城区的大通道,自2024年4月8日建成通车以来,将两地居民通勤时间缩短一半,真正实现“两地工作、同城交通”。
然而,南北大道的意义远不止于缩短通勤时间。这条“黄金通道”的贯通,改变的不仅是普通上班族的日常生活,更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时空格局。
“现在每吨货物物流成本至少节约60元,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货物能更快地抵达客户手中。”四川穗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寿君对此深有感触,这家为重庆车企配套生产零部件的企业,曾因交通瓶颈而饱受物流成本高企之苦。
如今,依托这条“黄金通道”,穗通科技的产品能够更快速、更经济地进入重庆及周边市场,实现了从“隔山相望”到“近在咫尺”的跨越。
事实上,南北大道只是川渝高竹新区交通网络建设的一个缩影。同城融圈,交通先行。2025年2月,广安启动新一轮交通三年大会战,致力于加快构建“1+6+10+2”同城融圈、链接双核、融通全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渝广同城大道、G65包茂高速广安段扩容、城宣大邻高速公路等一批跨区域共建的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为高水平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当好“开路先锋”。
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川渝高竹新区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8月15日上午10点,川渝20路公交车准时抵达高竹新区公交站台。这条全长52公里、途经19个站点的交通线路,串联起渝北双凤桥枢纽站和川渝高竹新区,为勾勒川渝“1小时生活圈”添上清晰一笔。
该线路开行至今,已运送沿线居民超100万人次,其中不少是在重庆工作的广安人。这些流动的身影,正是川渝两地深度融合最生动的注脚。
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
产业链上的跨界融合
交通动脉激活经济脉搏,产业要素奔涌汇聚成势。
走进四川创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作为落户川渝高竹新区的第一批企业,创能机械主要生产汽车冲压件产品,为重庆汽车厂商提供配套服务。
公司总经理周洪成介绍,“我们建立了创新研发平台,拥有了36项专利。目前正在加强多机器人协作智能焊接平台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从而提升产品品质,抢占更多的重庆市场。”随着二期项目的建设推进,创能机械的产能将提升一倍,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
不远处,四川迅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车间里,40台注塑机正火力全开,机械手上下摆动,为比亚迪、长安等车企赶制遮阳板等零部件。公司运营经理文武斌透露,“目前,我们已获得了问界、阿维塔等新能源汽车的订单,现在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全力保供,力争全年完成200万套的订单目标。”
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川渝高竹新区汽车产业链集群发展的生动写照。按照“融圈入链、梯次配套”思路,新区主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新材料等智能制造,加快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嵌入、主动融入重庆都市圈产业发展链条。
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205家,其中63家聚焦汽车配件制造,初步形成了为重庆汽车制造配套的现代产业集群。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挂牌成立,标志着首家总部落户重庆的一级央企开始挂牌运营,将为重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强劲力量。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是重庆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广安建圈强链的重点产业、同城融圈协同发展的主导产业。”广安市委区域协调发展办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全市7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长安、赛力斯等重庆头部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全市拥有规上汽车制造企业105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重点配套企业65户。
2024年,广安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39.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6%,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当下,广安正加快推动‘隔墙配套’,深度融入重庆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致力于成为重庆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要配套基地。”该负责人说。
从“政策洼地”到“创新高地”
制度突破赋能产业链
在川渝高竹新区,一张小小的货车通行证,折射出制度创新的巨大能量。
2024年4月9日,全国首张跨省域货车通行证在这里诞生,3家企业率先获得入渝“货车临时通行证”,享受重庆车辆牌照货车的同等待遇。对于长期往返川渝两地的货车司机李承来说,这意味着每次14小时的夜间“马拉松”变成了一小时的“阳光跑”。
“以前‘川X’司机到重庆主城区送货有两个选择:夜间运输,时间成本翻倍;租用渝牌货车转运,单趟运输成本增加上百元。”李承回忆道。如今,同等“待遇”已扩大至广安全市,每辆车年均可节约物流成本超10万元、运输时间500小时以上。
这张通行证的背后,是川渝高竹新区“两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的生动实践。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新区,高竹新区肩负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任。
“一区跨两省”的独特身份,曾让新区面临“谁来管、怎么建、利益如何分”的灵魂拷问。答案藏在“小管委会+大公司”的创新架构中:广安与渝北对等注资成立开发公司,两地干部合署办公,联合立法赋予新区行政主体资格。
存量收益归原属地,增量收益五五分成。这种“既分家又合伙”的模式,让政策叠加优势尽显:企业可择优选择川渝两地更高的扶持政策,同时享受更低的水电气成本,工业用地价格比成渝低50%。
五年来,新区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本着政策从优、程序从简、税负从轻的原则,逐步统一川渝两地118项税费征管差异事项,目前已统一79项。一些尚未完全统一的事项,则实行“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把更多实惠让给企业。
四川渝兴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惠企业之一,总经理殷光华说,公司从重庆整体迁移到高竹新区后,在政策优惠上可以按川渝两地优惠政策较高的算,而土地税费水电气可以按川渝两地标准较低的算。“受益于各项政策叠加优势,公司累计获得税收优惠近200万元。去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产值超2000万元,同比增长24.5%。”
2025年,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川渝高竹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勃发英姿破立并举、以“新”求质,从改革前沿迈向高质量发展前沿。在这片热土上,每一辆飞驰的汽车、每一条繁忙的生产线、每一位奋斗的建设者,都在共同书写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贡献着“跨界”生长的智慧与力量。
(经纬)
(图片由川渝高竹新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