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蜀道文化千年绵延 文明薪火万里相传——广元蜀道文化遗产保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25-08-27 10:20:31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何羽佳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蜀道的开凿与延续,始于先秦,盛于汉唐,跨越千年时空,串联起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统一、经济互通与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

作为蜀道核心区,广元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诠释蜀道与中华文明关系的关键地标。近年来,广元市坚持保护第一,深化创新利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25年第四届四川文史馆员研讨会于8月26日至27日在广元举行,以“蜀道与中华文明”为主题,充分发挥崇文鉴史、以文资政作用,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史研究力量。

以蜀道为文明根脉

守护文化沃土璀璨历史

广元是蜀道文化的核心走廊,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3条古蜀道贯穿境内。蜀道广元段以其险峻地势与战略地位,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与商旅往来要冲,更见证了诸葛亮北伐、唐玄宗入蜀等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彰显蜀道在国家治理与疆域整合中的功能,更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统一性。

以蜀道核心区的翠云廊为缩影,可以窥见广元千百年来的生态文明信念。三国时期张飞令士卒“植树表道”的将令,明正德年间李璧植柏十万的壮举,一直沿袭至今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护树制度,构成古树名木保护的持续性生态实践。

一以贯之,广元构建“大保护”格局、首创“林长制+网格化”护树模式、科技赋能智慧守护、深研价值助力活化传承、通过文旅融合赋能发展……今年6月,广元市“聚力守护翠云廊千年瑰宝 赓续蜀道文脉”项目获评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这场跨越1700年的绿色接力,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广元经验”。

近年来,广元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保护第一,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步履铿锵。出台《剑门蜀道保护条例》《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创新实施“古树名木离任交接制度”,通过法治化、制度化与项目化手段,构建起蜀道保护全链条体系。

在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并驾齐驱下,广元交出了一份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亮眼答卷——

实施文保项目,发挥示范作用。昭化古城城墙、剑州古城钟鼓楼古建筑区等保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所在县区入围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

开展考古发掘,摸清底数实情。“考古中国”蜀道考古研究项目在广元启动,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系统录入新发现文物226处,不可移动文物增长率排名全省第三。

深化古树保护,扩大覆盖范围。持续开展年度新增古树名木资源调查,近三年累计新增5700余株,建档古树名木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开展认定保护,厚植历史文化。2024年以来,广元新增历史建筑1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5个,累计挂牌中国传统村落31个、省级57个,总量居川东北首位,投资、争取、融资项目资金总额约8.7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以蜀道为传播密钥

千年文明绽放时代新韵

古今辉映的守护姿态是广元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硕果累累的“广元经验”更是进一步丰富了蜀道的当代价值。

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蜀道”交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涵盖广元市全域的4条大蜀道文旅走廊,包含剑门蜀道在内的5条大蜀道特色风景道。到2027年,基本形成“通道畅行、走廊畅游、服务畅享、文化畅传”的大蜀道文化旅游交通廊道。根据方案,蜀道交通文化的时代价值得到有效彰显,蜀道文化展示传播方式更加多样,蜀道品牌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扩大。

蜀道的价值不仅在于物质遗存,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广元从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国际传播等多向发力,推动蜀道文化从历史走向当代、从中国走向世界。

强化平台支撑,构建研究协同网络。推动成立四川省蜀道研究会、广元石窟研究所、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会等平台。建成全国唯一细石器考古博物馆和全省首家生态博物馆,加快建设蜀道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探索博物馆总分馆改革,通过文物资源共享交流推动中小博物馆抱团发展。

整合研究资源,打造高品质文化矩阵。校地合作推出《蜀道文库》等研究成果330余册,推动出版《中国蜀道史》英文版和《剑门古蜀道行走记》俄文版、日文版,纪录片《蜀道问窟》在央视播出,舞剧《蜀道》、川剧《蜀道翠云》等精品屡获国家级奖项,情景剧《点树交印》入选2025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四川翠云廊剑阁柏》邮票发行成为国家名片。

创新传播路径,推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连续开展蜀道文化年会、名家走蜀道等活动,承办中国摄协指导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摄影巡展等,通过“把蜀道讲给世界”国际媒体人广元行、美国老人贾和普25次徒步古蜀道等案例,将蜀道故事推向全球。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从历史、文学、考古等多维度解码蜀道文化基因,广元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3项课题入选省级蜀道重大专项课题。“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特展等精品展览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国省市县四级联动办展经验被全国推广。

以蜀道为文明纽带

谱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蜀国士卒巡行,吴国商贾叫卖……”8月11日,剑阁县“大蜀道·不夜三国城”开城,以蜀道文化为根基、三国文化为灵魂,通过“文化演艺+沉浸街区+潮玩体验”三维联动,打造人文三国、嗨玩三国、蜀道奇门、三国“眼”绎4个主题体验区,成为蜀道文化创新传播的典型案例。

该项目依托高铁枢纽,与剑门关、翠云廊深度联动,形成“白天观关赏柏、夜晚沉浸三国”的全时体验闭环,有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将分散的核心资源聚合成“关—廊—城”旅游集群。

以蜀道文化为内核,广元通过文旅融合、城乡协同与业态创新,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之路。从蜀道文化出发,广元文明薪火万里相传、生生不息——

非遗传承展现文化之美。建成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6个,打造“非遗四川 百城百艺”品牌3个,每年开展非遗展演400余场次,开发文创产品300余件,麻柳刺绣在泰国文化交流周大放异彩,白花石刻被外交部列入“国礼”名单。

产业发展实现节节高升。“蜀道金牛”文物主题游径被推介为2024年度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广元市连续6年获评“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20强市”;2024年全市旅游收入较2022年增长159%;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476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2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高于全省15个、10个百分点。

文保项目推进稳中求进。近三年来,广元累计实施文保项目34个、省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试点3个,投入资金1.21亿元,推动蜀道、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纳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蜀道入选全国重要大遗址清单,承办或共同举办全国徒步大会、蜀道保护利用座谈会、“蜀道行”文化遗产展示推介等活动13场。

接下来,广元将继续擦亮城市名片。计划每年设立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持续通过女儿节、彩灯会等传统节庆活动,让蜀道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探索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的“广元路径”,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蜀道广元段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微观缩影。从古道的铮铮铁蹄到今天的文化长廊,从历史的烽烟往事到当代的文旅地标,蜀道在广元守正创新的传承中焕发新生。

  (李家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