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讯(冯岚彬 常梓茗 记者 杨波)8月25日,“重回李庄 赓续文脉”同济大学“开学第一课”在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的李庄古镇举办。来自四川、福建、云南、山西等多省市的30余名同济大学2025级新生代表,以及宜宾市二中、李庄中学的学生代表齐聚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开启了一堂直抵心灵的“行走的思政课”。
长江之畔,李庄这座千年古镇,曾在抗战烽火中毅然张开臂膀,接纳了颠沛流离的同济大学等十多家学术机构与文化单位,以博大的胸怀筑起“中国抗战后方的文化堡垒”。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内,同济校史档案的纸页已泛黄卷边,六次迁徙的路线图在灯光下仍清晰可辨;锈迹斑斑的显微镜镜筒里,好似还映着师生们在煤油灯下调试镜片的专注眼神;家书手稿上,“读书不忘救国”的誓言仿佛刚从笔尖落下。
新生们在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参观
同济大学当年的办学旧址在东岳庙,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建筑,在民族危难之际化身为知识的殿堂。讲解员指着庙门内醒目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的题词说:“当年乡民们连夜腾房,把神像搬到偏殿,古戏台就成了讲台。”新生们坐在被改成图书室的殿宇里,抬头望见梁上残存的彩绘,耳畔似有琅琅书声回荡,不少人悄悄红了眼眶。
“触摸着档案的褶皱,踩着先辈走过的石阶,才懂什么是‘文脉不灭’。”同济大学新生卫思晨表示,在民族存亡之际,所幸有知识分子的笔与百姓的锄头,共同护住了文明的火种。
新生们在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参观
“李庄是同济的‘第二故乡’,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早已刻入血脉。”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曹静在主题讲座上说,85年前,李庄乡亲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的誓言为师生撑起求学的净土;同济则用医术解除川南百姓的病痛、用发电机点亮李庄的首盏电灯。百余年来同济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为训,李庄正是这一精神的“活课堂”——“青年学子当读懂:个人成长始终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
85年风雨兼程,从烽火岁月李庄人民“舍小我成大我”的无私接纳,到和平年代同济人反哺桑梓的责任担当,“同济与李庄”铸就了跨越时空的“使命接力”。2005年至今,同济大学已选派109名优秀学生赴李庄中学支教,播撒知识火种。
新生们在东岳庙追寻先辈们的足迹
同济大学第26届研支团成员王振铎说:“站在讲台上看见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才懂‘传承’千钧重——我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同济精神的传播者。永记李庄恩情,情谊与精神要代代相传。”
烽火情缘更感召着新一代同济人。宜宾籍2025级新生龚芋如自小听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的故事长大。她说:“十六字电文不仅是历史,更是力量。如今我成了同济人,定会用所学回报这片热土。”
师生们在同济大学当年的办学旧址东岳庙前合影
“此次活动跨越时空,恰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意义非凡。回望烽火岁月,同济先辈在李庄坚持文化抗战,以知识报国;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种‘沉浸式’的‘开学第一课’卓有成效,未来我们将持续传承,推动更多同济与李庄的师生同上一堂课,深刻体悟个人的价值、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曹静表示,李庄作为同济的“第二故乡”,“反哺李庄”早已超越单纯的帮扶,李庄不仅是培育同济精神的实践沃土,更是立德树人、涵育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鲜活育人平台。同济师生校友以实际行动践行“同舟共济”的精神内核,并将其内化为自觉行动,成为一代代同济人勇担强国使命的生动诠释。
宜宾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以李庄烽火岁月为底色的“开学第一课”,是一堂直抵心灵的“行走的思政课”——它让沉睡的历史记忆苏醒为鲜活的精神养分,让“家国情怀”从课本上的文字化为触手可及的使命担当。
(宜宾融媒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