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原标题:烽火书页间 川版抗战书籍里的历史回响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年份里,四川各大出版社倾力打造的一批聚焦抗战历史的书籍陆续与读者见面。它们或深入敌后战场的沟壑山岭,用田野调查还原战役细节;或探寻川籍英烈的传奇人生,以文字复刻烽火岁月;或通过文物与口述史料,让沉默的历史“开口说话”。
从天地出版社《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的硬核考证,到成都时代出版社《南京上空的孤鹰》的深情叙事,再到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即将推出的多部作品,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们得以触摸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壹
用脚步丈量敌后战场遗址
“2005年第一次站在乔沟谷底时,我抬头只看见一线天空。88年前,日军的汽车、马车挤满这条深沟,八路军将士从悬崖上倾泻而下的弹雨,让这里变成了侵略者的‘绝望深谷’。”作家、军史专家余戈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考察平型关战役遗址的场景。这番实地探访的感悟,成为他领衔创作《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以下简称《大战场》)的初心——让历史从泛黄的文献中“走”出来,在真实的地理坐标里重获生命。
《大战场》由天地出版社于2025年8月出版,收录14篇敌后战场田野调查报告,从平型关大捷到百团大战,从地道战到地雷战,覆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中多个经典战例。这本书的诞生,始于2005年。当时余戈还在《军营文化天地》杂志担任主编,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他带领团队开启了敌后战场的田野调查之旅。此后20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晋冀豫苏鲁等省份,深入14个战役战斗发生地,走访亲历者后人,查阅中外史料,最终完成这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作品。
“在多年研究中我深切感到,抗战史上即便是妇孺皆知的事件,仍有无数基础性的细节尚未搞清。‘宜粗不宜细’的修史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专业研究的手脚;而轻视以敌方史料做‘互参’,更让我们失去了大量‘佐证’材料。”余戈在采访中提到,他希望通过“微观战史”的方法,让历史的“像素”更高。研究平型关战役时,他不仅查阅了中方的战斗日志、将领回忆录,还搜集了日方《浜田联队史》《华北治安战》等文献,甚至找到了日军士兵的阵亡报告。“一直有说法称八路军只伏击了日军的辎重部队,但通过日方史料可以证实,当时被伏击的还有日军第5师团的步兵大队、汽车队,这些都是有战斗力的作战单位。”“这种‘参谋旅行’式的调研,让冰冷的数据与泛黄的档案在具体的地理坐标中鲜活起来,使战术细节、战斗过程乃至将士血性得以在实地精准‘复位’,既消解了某些‘抗日神剧’对历史的戏谑和网络谣言对英烈的诋毁,也让敌后战场的艰苦与残酷更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家、资深报人孙晓青对此不吝赞美。
这种“史料互参”的严谨态度,让《大战场》在学界获得高度认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原社长贾永评价道:“《大战场》以‘重返战场’的执着与‘细节重构’的匠心,书写敌后抗战的真实面貌。其学术深度对军战史研究范式革新有推动作用,在大众传播价值方面,既澄清谬误又滋养民族精神,是兼具思想性、史料性与可读性的精品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鑫也认为,这部作品“承载深厚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余戈等作者凭借在军战史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不懈探索,历经二十载精心打磨,完成了这部书写敌后抗日战场的扛鼎之作,为相关研究与抗战精神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余戈看来,敌后战场的“大”,不仅在于地域的广阔,更在于其蕴含的精神力量。“‘敌后战场’是兵法所谓‘四战之地’,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谋求生存已是极难,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终极手段却是要‘能打’。日军以为占领了城市和交通线就控制了中国,但他们没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敌后建立了根据地,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他以冀东根据地为例,“14年抗战,冀东的反‘扫荡’不是‘跑反’,而是逮住机会就打仗,硬碰硬地打歼灭战。日军曾制造潘家峪惨案、潘家戴庄惨案,试图摧毁民众的抵抗意志,但冀东军民始终没有屈服,最终发展壮大,成为抗战后期进军东北的重要力量。这就是人民战争的伟力,也是《大战场》想要传递的核心精神。”
余戈在《大战场》的前言中写道:“当时光飞逝、硝烟散去,我们欲重温史实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最好的方式就是重回历史现场。我们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汲取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团结伟力,汲取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血性胆魄。”这番话,既是他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读者的期许。
贰
从芦山老屋飞出的抗日雄鹰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23岁的乐以琴驾驶战机投身战斗。作为空军第四航空大队第二十二中队分队长,他面对数十架敌机的围攻,依旧奋勇搏杀。在激烈的空战中,他的战机不幸被击中,失去控制。按照当时的情况,他本可跳伞求生,但在尝试跳伞时,因开伞高度不足,最终头部坠地,壮烈殉国……这段悲壮的经历,被作家高富华收录在《南京上空的孤鹰》一书中,成为展现乐以琴英烈本色的重要片段。
这本书的创作,源于高富华对家乡英烈的崇敬。作为雅安芦山人,高富华从小便听闻乐以琴的事迹,但直到走访芦山乐氏老屋,他才真正意识到这位抗日英烈的人生远比传说中更令人震撼。“乐家是‘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大家族,培养出14名大学生,其中多人成为医学界权威,3人投身抗日战场,真正称得上‘一门忠烈’。”高富华怀着这份敬意,从芦山乐氏老屋出发,足迹遍布成都、杭州、济南、南京等地,搜集散落的历史碎片,采访乐氏后人和知情者,耗时数年完成了这部作品。
《南京上空的孤鹰》以“雏鹰从崇山峻岭中起飞”“雄鹰在江南大地奋飞”“孤鹰在南京上空啸击”三部分,完整呈现了乐以琴从大山少年成长为空中英雄的历程。
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史料的扎实性与叙事的感染力相结合。书中收录了笕桥中央航校档案、烈士家书、战友回忆录、地方史志等珍贵文献,包括乐以琴在南昌驻防时烧制的“抗战瓷”实物记载、空战细节的亲历者口述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高富华以文学化的笔法还原了八一四空战、南京保卫战等经典战役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抗日空中战场的惊心动魄。“乐以琴在华西协合高级中学读书时,品学兼优,还特别迷川剧,对岳飞、文天祥等英雄极为崇拜。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从齐鲁大学投笔从戎,1933年春考入笕桥中央航校——当时中国唯一培养战机驾驶员的学校。”这些细节让英烈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更能理解那个年代军人的家国情怀。
著名作家谭楷为本书作序,他如此评价:“高富华的《南京上空的孤鹰》,是一部认真追缅先贤,实录血性、歌颂血性、呼唤血性之书。在和平年代,这部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血性’,提醒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雄。”谭楷还提到,阅读书稿时,耳畔仿佛响起“警报的尖啸声、战机的轰鸣声、英雄飞行员的呐喊声”,高富华的写作是“真情的写作”,他从乐氏老屋出发,将散落的历史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接起来”,为读者勾勒出乐以琴的英雄形象。
作为出版方,成都时代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乐以琴的故事不仅是四川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人了解乐以琴这位抗日英烈的光荣事迹,传承他身上的爱国情怀。”目前,《南京上空的孤鹰》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及电商平台同步发行。
叁
聚焦四川大后方的抗战记忆
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中,《胜利与抉择——1945年的中国》《抗战中的四川故事》《保家卫国——四川省中共抗战老战士口述史选编》三部抗战主题书籍,在2025年下半年陆续与读者见面。这三部作品聚焦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角色,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四川作为大后方的贡献与担当。
《胜利与抉择——1945年的中国》由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专家张太原等人著。全书129万字,分十章,讲述了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中国战区对日作战的胜利、中共七大及其新的发展路向、国民党六大及其内外矛盾、军事摩擦下的国共谈判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阐释,还原1945年的中国,展现中国经过抗战最终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大意义,分析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历史性决断的背景和经过。
《抗战中的四川故事》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是一部关于抗战时期四川人民抗日救国的故事合集。该书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面向全省征集素材并精心整理编撰,收入80篇四川各界人士的抗战故事,分“巴蜀英华:革命志士的崇高风范”“碧血丹心:川籍烈士的抗战丰碑”“烽火记忆:百万将士的铁血征程”“众志成城:社会各界的抗战力量”四个部分。书中集中讲述众多四川籍革命志士、抗战将士和各界爱国人士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积极救国的事迹,记录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在抗战中的重要历史作用,表现了川军将士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和广大四川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的家国情怀。
《保家卫国——四川省中共抗战老战士口述史选编》同样由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是一部关于四川省中共抗战老战士的口述资料性图书。全书收录近200名籍贯为四川或长期工作、生活在四川的中共抗战老战士的口述资料,每位老战士的口述独立成篇,以个人自述的形式展开,包括个人履历、个人经历并附加适当图片等。这些口述资料生动展现了抗战老战士历经的惊心动魄、保家卫国的抗战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华儿女为抗日救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同时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