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原创 >新闻详情

成都:以生活垃圾分类之功,助推“净优亮美”提质之效

2025-08-29 18:56:26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易陟校对:赵丁责任编辑:杨璐审核:刘艳

今年初,成都启动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以系统推进“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为抓手,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城乡肌理。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小改变”绘就“新风貌”。

生活垃圾分类,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今年以来,成都市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助推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深入实施,让“公园城市、幸福成都”的成色更足、质感更实。

字打底 全域整治夯根基

曾经,垃圾散落、桶点脏污、异味扑鼻,让不少市民对垃圾分类心存疑虑。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冲洗街道、擦亮桶点、清除死角……成都从最基础的“净环境”做起,用实实在在的清洁成效,唤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信心。

在新津,城市区域通过“靓街净巷”行动,累计清理卫生死角300余处,建成大件垃圾投放点49个,机械化清扫率超80%;乡村地区则通过设施提档、示范引领,让昔日碍眼的垃圾桶成了点缀农家院落的“新景致”。

这些转变印证了一个朴素却至关重要的道理:美好环境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IMG_6210

干净整洁的兴蓉街6号院通过多样化载体促使垃圾分类元素随处可见

环境干净,是推行垃圾分类的前提,更是有效推动居民从“要我分类”转向“我要分类”的起点。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累计发现处置环境卫生管理问题6200余件;有序推进2082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规范改造任务,规整农村院落房前屋后垃圾杂物7376处;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2200余个,组织处置全市生活垃圾304.85万吨,无害化率100%……

从城市街巷到乡村院落,从硬件提档到机制完善,成都以“净环境”为切口,为垃圾分类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扫清障碍、铺平道路,实现了城乡面貌的显著提升。

字发力 规范管理提效能

如果说“净环境”是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的第一步,那么“优秩序”则是确保这项民生工程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

垃圾分类的投放、收运、处置环节,环环相扣。分类投放后,如何避免“前分后混”的问题?成都在优秩序上下深功夫。

“以前最怕垃圾车一来,几个桶‘一锅端’,大家白分了。”家住锦江区成龙路街道的刘素敏直言,如今,她所在的东洪广厦小区实行“定人定线、专车专运”模式,从根源杜绝“前分后混”的问题。

“我们以‘一车头配多箱体’的运输方式,对不同类别的垃圾进行精准运输、处置。”收运员王瑞正将其他垃圾箱体固定到收运车传送装置上,垃圾转瞬清空。

IMG_6209

喷涂了醒目分类标识的垃圾分类收集车辆

更大的突破,藏在地下。

地面是鲜花盛放的体育公园,地下却是国内单体处理规模最大的地埋式生活垃圾压缩转运中心。在武侯区,这个中心—日就可处理生活垃圾2000吨。

“垃圾在这里变成‘压缩饼干’后,由配套转运车辆封闭运送至填埋场或发电厂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项目负责人贺勇说,通过该中心的中央控制室屏幕,可实时监控垃圾进出站、全流程装卸转运、消杀及污水除臭排放等情况,构建起生活垃圾“前端分类、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的全周期运行管理体系。

设施升级、流程优化、机制健全,“优秩序”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加码。全市精准发力于中端收运和末端处理环节的秩序优化,统一规范收运车辆标识、时间、线路,实现“一种品类、一种车辆、一条线路”,打通分类投放和分类收运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成都市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综合投放点标准化改造,标准化率超过85%,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亮”字增彩 扮靓空间促分类

在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一处30平方米的空间,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正被居民“玩”出新花样。

“过去,这里就是一个垃圾小屋,居民路过都是绕着走。”兴蓉社区党委副书记黄思蕾介绍,眼下,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集环保教育、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创新空间——不弃·升级再造中心,吸引市民争相打卡。

在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兴蓉社区在“亮空间”上做足文章,通过跨界合作与创意赋能,将环保理念融入社区日常。

“这个由垃圾小屋蜕变而来的‘新空间’,不仅通过星空灯、再生艺术品等装置实现物理空间的‘亮化’,更以开放式工作坊、环保市集等活动形式,让居民在互动中感受资源重生的‘亮点’。”8月中旬,一位专程前来考察学习该模式的业内人士如是赞叹。

新空间扮靓了,也让居民的生活空间“亮”了。在不弃·升级再造中心,每个细节都闪耀着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光芒,打开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微信图片_20250829181400.jpg

改造后的不弃·升级再造中心

从一个社区到一个街道,再到整个成都市。今年以来,“亮空间”成为成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点睛之笔,并与之形成深度耦合。各区(市)县以光影美学赋能为抓手,在开展街巷增灯补亮、治理乱搭乱建、整治建筑立面、焕新小区院落专项工作的同时,着力改造更多城市空间,展现清爽城市界面——

在武侯区,智能垃圾分类驿站顶部安装的星空灯带,不仅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其光强变化更实时显示垃圾满溢状态;

在成华区,将可回收物创意工坊的玻璃幕墙嵌入由废旧玻璃熔铸的光影装置,使分类行为本身成为城市艺术的组成部分,“科技+美学”的改造使分类准确率大大提升……

“美”字赋能 润物无声树新风

前不久,成都市城乡人居环境“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举行。今年,成都将推进实施“金角银边”点位200处。

聚力“美风貌”,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塑造美丽蓉城景观。从全局工作到专项工作,“美风貌”也在生活垃圾分类领域不断滋养文明新风。

走进成都市实验小学,一些曾经被忽略的闲置角落,正悄然焕发新生。近段时间,学校正利用这些闲置角落打造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科普空间。

“利用校园内的‘金边银角’打造分类科普站、分类图书角、校园环保创意角,不仅从物理上美化了校园环境,更从教学实践上打造了一批承载环保理念、点燃科学兴趣的生动课堂,将垃圾分类的环保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成都市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微信图片_20250829181113.jpg

利用“金边银角”设置的垃圾分类便民交投点

校园里的环保美学,社会中的绿色风尚。

兼具生态景观、科普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的四川首个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公园,不仅成为了好看好玩的“网红”公园,更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绿色文明理念的传播阵地。

怀抱废充电电池的红熊猫,身背旧书包的蓝熊猫,头顶菜叶的绿熊猫,手攥废陶瓷瓶的灰熊猫……公园入口,被命名为“分分”的红蓝绿灰四只卡通熊猫,化身为垃圾分类代言人。一旁,四色跑道与四只熊猫的颜色相呼应。

“这个设计太巧妙了,跟着走就可以学到很多垃圾分类知识!”市民吴玉龙正带着五岁的女儿沿跑道寻找垃圾分类趣味标识,“这条看似普通的跑道,实则是条会教人垃圾分类的‘知识长廊’。”

微信图片_20250829181513.jpg

四川首个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公园

公园风貌美,“美”在外在、更在内核。在这里,更深层的美风貌赋能,体现在空间叙事对行为习惯的塑造上。

公园利用废弃轮胎改造的“分类投篮”游戏区、以回收建材搭建的环保艺术墙,将垃圾处理全流程转化为可触摸的景观语言。当市民在拍照打卡时,废旧物品的艺术重生已悄然传递“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理念。这种“润物无声”的美学表达,将环保理念悄然植入市民生活。

美风貌不仅是城市颜值的提升,更是通过场景化设计,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变为“我要分”的文明自觉。据介绍,成都市将持续依托城市(口袋)公园、“金角银边”点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传,促进环保理念与美学体验共生,让分类新风自然流淌于市井烟火之中。

(蒋师帅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露萍 文/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