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团队赴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攀西干热河谷地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技术及其应用的典型案例研究》专题调研。此次调研聚焦森林防火与林下经济,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旨在总结地方经验、服务国家战略,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松露产业园:“产业+防火”双轨并行,打造林下经济标杆
调研期间,团队深入会东县松露产业园,实地察看植被生长和园区管理情况,并就产业发展现状及火灾防控措施进行了重点了解。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通过科学布局植被,有效减少了杂草和枯枝堆积,同时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形成“以产业促管护、以管护助防火”的联动模式,不仅降低了火灾风险,也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悉,该园区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就业和效益分红等方式持续增收,切实提升了群众生活水平。当地农户表示,松露产业让“青山常绿、钱包渐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团队成员调研会东县松露产业园
马头山国有林区:双项目协同发力,筑牢生态安全与“森林粮仓”
在对马头山国有林区的实地走访中,调研组了解到,当地通过在重点区域栽植木荷、刺槐等耐火阔叶树种,逐步形成了生物防火阻隔带,并配套推进道路硬化、蓄水池建设等工程,构建起立体化防火网络。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林区的火灾防控能力,也改善了生态景观,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过去一到防火期大家心里都很紧张,现在有了这道‘绿色防火墙’,即便出现险情也能及时处置,林子更安全,我们护林员也更安心了。”马头山国有林区护林员在与调研组交流时表示。
团队成员调研马头山国有林区
黑嘎示范点:创新“国储林+”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向赋能
调研团队以“生态修复—防火建设—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与黑嘎国有林区国储林建设综合示范点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林区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择伐病弱杉木、补植香樟、含笑等珍稀阔叶树种,将单一纯林逐步改培为多样化混交林,显著提升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防火能力。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林区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模式,推广魔芋、松露及林菌等特色作物种植。据测算,每年可新增碳汇量1.25万吨,带来碳汇交易收入87.5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实践。
团队成员调研黑嘎示范点
调研期间,团队还与会东县林草局、应急管理局等主管部门开展座谈,深入了解2000年以来当地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及火灾防控的影响,系统梳理森林火灾分布特征、防控技术应用现状及面临挑战。在会东县智慧林业系统平台考察中,调研团队详细听取平台建设规划,了解其在火情监测、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应用;针对集体林农、国有林场职工等微观主体,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等形式,收集其应对火灾、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数据,分析技术采纳制约因素及政策需求。
团队成员参加座谈
团队成员进行实地访谈
此次调研通过总结会东县“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为西南地区类似区域探索“以林兴民、以绿促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团队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赓续川农大“追求真理、造福社会”的精神血脉,在完善攀西地区森林草原防火体系、推动生态富民的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注入青春动能。
(何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