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金黄稻田里农机穿梭作业,闲置猪场改造现场机械轰鸣,川北民居村落里笑语盈盈……初秋的嘉陵,粮食生产、资源活化、乡村建设协同发力,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从粮油产业的规模化丰收,到生猪全产业链的破局重生,再到和美乡村的全域蝶变,希望的田野迸发出多元发展的蓬勃生机。
良田奏响丰收“交响乐”
金黄稻浪翻涌,农机轰鸣作响。眼下,南充市嘉陵区20余万亩水稻进入收割期,田间地头处处是“颗粒归仓”的丰收图景。近年来,嘉陵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推动粮油产业提质增效,让“米袋子”“油罐子”更充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粮油高产示范区
8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嘉陵区大通镇车水湾村的粮油高产示范区,只见连片水稻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宛如金色海洋。在茂禾专业合作社粮油基地内,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收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满载稻谷的货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有序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基地770亩稻田在2013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建设提灌站后,抗灾能力和产能实现双提升。”基地负责人任建满脸喜悦地介绍。
而嘉陵区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给出的数据则展现出丰收背后的高效与实力。“机械化收割水稻,每亩仅需10至15分钟,收割后将稻谷统一运送至烘干中心,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数十倍。同时我们通过强化技术服务、科学调度机械,确保应收尽收。”该中心粮油产业负责人肖立表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水稻收割12万亩。
粮食丰收的背后,是嘉陵区对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力。近年来,嘉陵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昔日的“望天田”如今已变成“高产田”。今年,嘉陵区不仅完成2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更实现30万亩产业带建设任务全覆盖,推动高标准农田、种植大户、基础设施向产业带聚集,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此外,嘉陵区还同步推进多品类粮油作物种植。今年,全区种植21.5万亩小麦、18万亩油菜,总产量同比增长2%;3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筑牢粮食安全根基,6000亩高标准农田取得好收成。
从田间到粮仓,从播种到收获,嘉陵区通过完善的抗旱减灾工作调度机制、扎实的水利工程建设等举措,保障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嘉陵区正书写着农业强、农民富的时代答卷,让丰收的喜悦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澎湃动能。
闲置猪场激活产业“新引擎”
“嗡嗡嗡……”8月26日下午,嘉陵区一立镇弋家堰村的闲置养猪场内,崭新的自动化饲喂设备正被吊装入场。“养猪场改造投产后,存栏量预计可达4000余头。”现场负责人吴涛擦着汗水介绍,这里曾关停两年,如今在政策扶持下即将“重生”。
这样的“重生”场景,正在嘉陵区频繁上演。近年来,受市场行情等因素影响,嘉陵区32个规模养殖场陷入闲置状态。为破解困局,区农业农村局以盘活闲置资源为突破口,打出政策、金融、国企“组合拳”,推动生猪产业“逆势上扬”。
在金凤镇新盘活的凯军养殖场,技术员正在饲喂新引进的“德康e系”种猪。“这批种猪产仔多、生长快,生产周期缩短10天,单头效益能提升20%。”负责人王立军介绍。这得益于嘉陵区推行的增效策略:今年以来全区共引入2000余头优质种猪,创新“龙头企业+国企+专业育肥公司”等合作模式,带动新增产能11万头;由金兆畜牧牵头的养殖联盟,通过抱团采购的方式,让成本降低8%至10%,单头肥猪收益提升150元。
在李渡镇生猪监测点,检测员正将采集的样本放入快速检测仪。“我们每月对复养场开展‘拉网式’检测,已累计检测3400余份样品。”嘉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何建秋表示。目前,全区建立起了“一对一”包联制度,技术人员下沉指导,40吨消毒剂覆盖圈舍、车辆,构筑起严密的生物安全防线。
如今的嘉陵区,生猪产业已形成“养殖—屠宰—深加工”全链条发展格局:年屠宰产能提升至40万头,肉制品加工产值突破8亿元;20个生猪脱贫奔康产业园年均分红240万元,130户农户通过“大带小”模式增养生猪1200余头。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出栏生猪31.4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6万头。
从“沉睡资产”到“产业引擎”,嘉陵区用盘活闲置猪场的生动实践,既端稳了百姓的“肉盘子”,也蹚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宜居宜业乡村绘就“幸福路”
8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大通镇芝麻湾村,川北民居风格的农房白墙青瓦、错落有致,雕花门窗展现着传统韵味。路边银杏树随风摇曳,与花墙景观相映成趣;村民活动中心旁,健身器材与文化长廊热闹非凡,老人们下棋聊天,孩童嬉笑奔跑。“政府每年都会排查危房,新建农房也严格走审批流程,住着踏实又舒心。”村民李大爷笑着说。依托南充市人防疏散基地建设,芝麻湾村已完成山坪塘整治、供水管网改造,硬化道路3.5公里,安装80盏路灯,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近年来,芝麻湾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5家农民专合社和2家家庭农场为依托,发展起“粮油+特色经济作物”的产业体系。千亩优质粮油种植区“丰”景如画,油菜籽、黄精、平菇等经济作物错季上市。村里还配套建设了生态采摘园、垂钓区和农家乐,“春季赏花、夏季摘桃、秋季品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据统计,全村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9万元。此外,村里还积极探索鸡脚加工等系列深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治理有效为乡村和谐稳定保驾护航。2015年起,芝麻湾村便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机制,确保村级事务决策透明、民主。法治文化广场定期开展普法活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该村获评省级“六无”平安村。村里通过评选“孝老爱亲文明户”“环境卫生示范户”树立榜样,开展老党员讲红色故事、乡贤捐资助学等活动凝聚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送文艺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芝麻湾村的美丽蜕变,是嘉陵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写照。目前,嘉陵区已有13个村跻身“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全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6%。未来,嘉陵区将继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让更多乡村实现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跨越,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张瑜 蒋语涵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