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市州 >新闻详情

从困境逆袭到全球领跑:长虹三大”隐形冠军“彰显制造实力

2025-09-05 12:29:23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王万川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在长虹华丰科技实验室里,产品设计师张强拿着一枚圆形连接器反复调试,连呼吸都放轻了些。这枚看似普通的零件,将会随神舟系列飞船、长征系列火箭、“嫦娥号”、“天宫号”等探月工程跃入太空,在高低温交替、强辐射的极端环境中,承担起航天数据传输的关键使命。“我们的产品要在极端环境下使用,不能出现任何微小误差。”张强的声音里透着对技术的敬畏,也道破了长虹“隐形冠军”对“极致精度”的追求。

图片1.png

长虹华丰科技高速背板连接器生产线

这枚凝聚极致精度的零件背后,站着的不止是长虹华丰科技——当神舟飞船刺破苍穹、“嫦娥” 携月壤归来时,一枚藏在航天设备里的圆形连接器,正顶着太空的极端辐射稳定传输数据;当千万家庭的冰箱悄然制冷时,每3台里就有1台装着同款压缩机;当能源设备迸发绿色能量时,西部最大锂电池基地的生产线正昼夜运转。鲜有人知,这些“低调到隐形”的产品背后,站着长虹3家企业,长虹华丰科技、长虹华意、长虹能源,共同组成了长虹控股集团的“隐形力量”,它们如同产业链上的“量子微粒”,在各自赛道里啃下硬骨头、成为领跑者。

困局:从“传统”到“新入局”  三家企业面临“共性难题”

当长虹企业全力向高端化、自主化转型时,这三家分属不同赛道的企业,也曾因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差异深陷泥沼,却共同折射出国企制造转型期的“共性难题”。

最先陷入僵局的,是1958年诞生的华丰,作为国内连接器产业的企业,当年靠“算盘计算参数、手工打磨零件”的韧劲奠定了其行业基础。但步入新世纪后,传统企业的“包袱”突然沉得扛不动了,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糟,一度濒临破产。

和华丰的“慢性危机”不同,长虹华意的困境来得又快又猛。这家前身为“华意压缩”的企业,也曾是行业里的“明星”:1990年就建成国内第一条无氟压缩机生产线,1996年成为“中国无氟第一股”。可亚洲金融风暴一来,再加上“三角债”的双重冲击,企业直接陷入“工资难发、资金难筹”的绝境,总经理肖文艺回忆时仍忍不住叹气:“资金困境几乎压垮了企业”。

而长虹能源进入电池行业较晚,1999年成立之初,对产品技术、市场渠道及客户开发处于摸索阶段,产品线比较单一、国内外市场拓展艰难,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就在这看似无解的困局中,一场由长虹控股集团牵头的“复活战”,静静拉开了序幕。

破局:长虹递上“全链条复活包” 三家企业落子“专属突围棋”

2007年前后,这三家企业迎来了命运共同的转折点——长虹控股集团的系统性赋能,为其注入“重生动力”。这并非简单的“资金输血”,而是覆盖资本注入、管理输出、战略规划的全链条支撑:长虹控股集团以2.34亿元竞得华意控股权,既注入“救命钱”,更输出市场化管理理念;同期为华丰注入改革启动资金,帮助其快速扭转经营颓势;对尚在起步的新能源业务,则支持进一步完善碱性电池全系列产品线,以良好的品质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助力客户在长虹新能源形成“一站式”采购。

可光有“外力”不够,面对各自的“发展困境”,三家企业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破局路——但都紧紧攥住了“激活人”和“盯准事”两个核心,而长虹控股集团的“乘数效应”,全程都在给它们“搭梯子”。

长虹华丰科技的破局,靠的是刘太国这位“救火队长”的“三步走”,让员工从“打工的”变“当家人”。2014年,刘太国临危受命出任总经理,此时,企业还在“亏损泥潭”里挣扎。一上任,他就迅速推出“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开发拳头产品;第二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员工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第三步,通过股权激励、专项奖励留住技术人才,他直言:“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员工身份,让大家成为企业的主人!”这套组合拳打下去,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像被点燃的火焰,一下子就旺了。

图片2.png

长虹华丰科技5G+AI通讯电高速线模组自动生产线

长虹华意则以“协同共生”破局,在长虹入主后,走的是“抱团打天下”的发展路径:先确立“家用冰箱压缩机全球第一强、商用冰箱全球第一大”的双目标,接着组建跨部门协同小组统筹资源,明确让加西贝拉专注家用高效压缩机研发生产、景德镇基地主攻商用压缩机领域、荆州基地聚焦小微冰压赛道,形成“各司其职、又能合力攻坚”的产业格局;更实在的是“同创共享”激励机制,将员工薪酬与业绩直接挂钩,连一线工人都能从增长中得到分红。这么一来,全员干劲被彻底激活,生产线越转越快。

和长虹华丰科技、长虹华意不同,长虹能源没走“慢慢攒资源”的路子,而是靠“并购整合”快速补短板,通过精准收购浙江飞狮、长虹三杰、深圳聚和源三家企业,快速构建起“碱性电池+高倍率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的“三位一体”业务格局,成为国内唯一实现三类电池形态整合且登陆北交所的企业。

这三家企业的改革里,长虹控股集团的“乘数效应”一直都在“添柴”。文化上,“以用户为中心”成为共同行为准则,长虹华丰科技人攻克航天连接器技术时“以厂为家”,长虹华意人在疫情期间逆势扩产保供应,长虹能源人自主研发的碱锰电池高速智能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资源上,集团搭建十大总部平台,实现三洲六地工厂实时数据互通与技术共享,长虹华意VNZ系列压缩机的成功,就是加西贝拉技术、西班牙HCB经验、墨西哥工厂智造能力的三方协同的成果;机制上,员工持股、超额利润分享、阿米巴经营等模式的推广,让“同创共享”从理念变为实践,成为企业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领跑:打破垄断稳居“全球第一”  “隐形冠军”交出硬核成果

改革的“破局之力”逐步转化为发展的“增长之力”,三家企业在各自细分赛道交出了“亮眼答卷”,以技术突破与市场成绩印证了改革的有效性。

长虹华丰科技从“千元零件”到“百万级核心器件”,AI服务器都用它的产品。近3年,长虹华丰科技年均研发投入占比超15%,并专门建立互联研究所加速技术成果转化。2025年上半年,长虹华丰科技的成绩单格外亮眼:营收达到11.05亿元,同比翻倍。现在,它的112G铜缆高速产品批量供应头部AI服务器厂商,224Gbps速率加固传输技术进入研发阶段,防务领域更成为航天科工、中国电科的主力供应商,成功实现从传统连接器制造商到“AI核心器件主供商”的蜕变。

长虹华意则在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上实现“双线领跑”:旗下NMD系列智能超高效商用变频压缩机,能效达到全球领先水平;VNZ系列压缩机的COP值(性能系数)高达2.2;TE—HY系列产品更是成功进入北美高端市场,打破了国外品牌的长期垄断。即便在2020年—2022年全球制造业陷入低迷时期时,长虹华意仍实现产销量连续跨越6000万台、7000万台的大关,市场占有率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图片3.png

长虹华意冰箱压缩机自动化生产线

2025年上半年,在行业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长虹华意仍实现营收66.28亿元。“从3000万台到4000万台用了六七年的时间,从4000万台到7000万台只用了四年时间。”肖文艺坦言,战略聚焦与机制创新,正是华意能够穿越行业周期、稳居全球第一的关键。

长虹能源则在绿色赛道上快速崛起:绵阳、嘉兴碱性电池基地依托MES系统与AI视觉检测技术,已完成智能工厂布局,并有序推进领航级智能工厂建设,年底泰国工厂投产后,更将形成“绵阳+嘉兴+泰国”的全球碱电制造网络——为全球高端客户及新兴市场的供货周期将大大缩短,全球化的步子走得更快了;绵阳、泰兴两大高倍率锂电池基地日产能合计超160万只,以大数据为基础,人、设备、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管控、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质量的全面监控,推动了高倍率锂电池在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深圳聚和源研发的半固态电池(容量3000mAh)已可量产,TWS产品成功通过行业头部客户认证,其产品与国内知名品牌进入批量合作阶段,聚合物锂电池销售收入持续增加。

2025年上半年,长虹能源营收达20.18亿元,同比增长23.91%。今年1月,长虹新能源刚捧回工信部“2024年度绿色工厂”的牌匾,7月,又拿下四川省“2025年先进级智能工厂”的认证,8月,入选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一项项荣誉,恰好印证了它在“绿色”与“智能”上的双突破。

启示:隐形冠军的战略布局与中国制造的产业担当

这3家企业的逆袭,看似是各自的“单打独斗”,实则离不开长虹控股集团“文化赋能+资源协同+机制创新”的“全链条托举”。这种支撑不是“帮一把就走”,而是从战略规划、到文化渗透、从资源整合到人才激励的全维度助力,最终产生了1+1+1>3的“乘数效应”,也为中国制造培育“隐形冠军”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横向对比不难发现,这三家“隐形冠军”有着高度相似的成功基因:其一,战略聚焦不跑偏;——长虹华丰科技深耕连接器领域、长虹华意专注压缩机领域、长虹能源聚焦电池领域,拒绝“多元化陷阱”,将资源集中在核心赛道,实现“单点突破、全局领先”;其二,技术攻坚不松劲——长虹华丰科技年均研发投入占比超15%,长虹华意攻克商用变频核心技术,长虹能源布局半固态电池研发,三家企业均以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构筑技术壁垒,有效避免陷入“低水平竞争”泥潭;其三,人才激励不含糊——长虹华丰科技的三级利润分享机制、长虹华意的“同创共享”激励模式、长虹能源的核心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激发了员工活力与内生动力。

如今,3家企业的未来规划已清晰指向新的竞争战场: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主动拥抱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长虹华丰科技目前已具备为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提供高压线束、充配电系统总成等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长虹华意加速新能源汽车用压缩机研发,长虹能源则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消费电池升级、AI、储能等新兴场景领域探索更多的可能。

长虹华丰科技的实验室里,仍有设计师在反复调试新的连接器;长虹华意的生产线上,压缩机的转动声还在昼夜不停;长虹能源的基地里,绿色电池正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这些“隐形冠军”的逆袭,不只是三家企业的重生,更是长虹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毕竟,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喧嚣的“巨头光环”,而是无数个“量子微粒”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跑成不可替代的“硬核力量”。

(长虹控股集团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