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四川经济网广元讯(向斯琦 记者 侯东 文/图)9月9日清晨,在广元市利州区河西街道白山村焦氏家庭农场内,工人们熟练地将刚收割的玉米秸秆送入粉碎机,片刻间带着清新草木香的草料摇身变为肉牛的“营养餐”。
“不止白山村,周边同心村、杨家浩村、龙泉社区的秸秆,我们都上门回收!”农场负责人焦伟抹了把衣袖上的草屑,指着场院外陆续驶来的运输车介绍,“农户早上收完秸秆,我们中午前准到,回收、粉碎、加工、打包、青贮一条龙。”
作为传统农业村,白山村过去每到夏秋收获季,秸秆处理都是“老大难”——就地焚烧污染环境,堆在地里影响耕种。2021年,“80后”新农人焦伟带着返乡创业的热情,在村里落地肉牛养殖项目。随着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他创新思路,牵头与周边农户探索秸秆饲料化利用,慢慢蹚出了一条“生态养殖+资源循环”的新路子。
向牛儿投喂“营养餐”
走进肉牛养殖大棚,成群的肉牛低头进食“营养餐”。“目前圈里存栏160多头牛,一天要吃掉1.5吨秸秆,其中30%来自周边村子,一年下来,差不多能消化近2000亩农田的废弃秸秆。”焦伟抓起一把青贮饲料细算“收益账”,今年我们还打算再流转100多亩土地,扩建1000多平方米圈舍,新增90头肉牛,到时候秸秆需求量还能再增加近1吨。
“自从不准烧秸秆,就只有等它烂在地里。现在好了,有人上门回收,还帮我们清整土地!农闲时我还能来农场打工,一年至少多挣3000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白山村脱贫户余润春一边麻利地堆放打包好的饲料,一边笑着算起 “增收账”。
如今,焦氏家庭农场已形成“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 的联动模式:不仅养殖肉牛,还流转50余亩土地种植玉米、高粱、油菜、小麦、大豆和牧草;养殖场的粪污经处理后,成为农田的有机肥料,而作物秸秆又变身为肉牛的青贮饲料,形成“种养循环”的闭环。农场年产值达180万元,年收益超30万元,既壮大了自身产业,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回收秸秆一举两得——既为肉牛养殖提供了稳定饲料来源,降低了养殖成本,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河西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童超园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积极争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扩大秸秆饲料化利用规模,全力构建“秸秆饲料化—牛粪还田—生态种养”的完整循环链条,让曾经的“废弃秸秆”真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