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当前位置: 四川经济网 > 财经 >新闻详情

农发行巴中市分行4.35亿元贷款 助力恩阳传统村落“活”起来

2025-09-10 09:53:51 稿件来源:推广 编辑:刘佩佩校对:赵丁责任编辑:郑红梅审核:高艳

在巴中市恩阳区,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如同散落在川东北大地上的文化明珠,记录着巴人文化的根脉、红色历史的峥嵘与农耕文明的智慧。如今,农发行巴中市分行获批的4.35亿元政策性信贷资金正式注入巴中市恩阳区记忆恩阳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建设项目,以“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活力激发+产业提质增效”的创新模式,为这些千年村落注入金融“活水”,推动其从“沉睡”走向“活化”,从“濒危”迈向“新生”,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金融“活水”补齐民生短板,传统村落焕新宜居底色

恩阳区传统村落多为川东北特色民居,谢家大院的土木结构、铜城寨的穿斗式木构架、碧石村的青瓦三合院,虽承载着厚重历史,却也因年久失修面临“生存危机”。部分老宅屋顶漏雨、墙体开裂,穿斗木构件腐朽;村落内部基础设施薄弱,狭窄泥泞的村道“晴天扬灰、雨天积水”,河塘沟渠淤积严重;村民家中厕所多为传统旱厕,卫生条件差……这些“忧居”难题,既降低了村民生活品质,也制约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前守着老房子,下雨天担心漏雨,出门买个东西还要踩泥路,年轻人都不愿意留下来。”老林村村民谢大爷的感慨,道出了不少传统村落居民的心声。为摆脱这一困境,该行组织专班深入9个村落调研,精准对接村民“急难愁盼”,将政策性信贷资金重点投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完善两大领域,项目将对5万平方米民居进行人居风貌改造,在保留川东北民居“青瓦白墙、人字水屋顶”特色的基础上,修复破损墙体、更换腐朽构件,让老宅既安全又美观;新建村道进行硬化升级,同步增设停车位、铺设污水管网、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出行难、排污难、照明差”等问题;改造农村居民厕所,推行卫生厕所标准,改善村民生活卫生条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整治河塘沟渠、补种乡土植被,让村落周边“绿意盎然”。

修旧如旧激活历史遗存,让千年文脉重绽生机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活载体”,承载着盐商古道的商贸记忆、红四方面军的红色基因、寿文化的精神传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外流、古建筑年久失修,文化根脉面临“断流”风险。守护这些文化“活化石”,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该行以“保护为先、活化利用”为原则,将信贷资金向文化传承领域倾斜。为让历史遗存“活”起来,项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标准,对古建筑、历史遗址进行系统性保护修缮。修复老林村谢家大院的清代木构架,还原其“人才辈出”的人文风貌;加固成城古寨的石头房与千年桂花树,修缮“山寨八景”周边步道,让自然景观与历史传说相得益彰;修复铜城寨关帝庙的明代建筑构件,整理红四方面军办公地的历史资料,打造红色文化展示区;保护棋盘村的石质棋盘与白石岩石刻,清理“盐商古道”遗存,让商贸历史可感可触。为让文化“传下去”,项目依托成城古寨的“山寨八景”传说、万寿宫村的寿文化、牛角溪村的民俗故事,打造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在修缮后的传统民居中设置木雕彩绘、茶艺体验等文化空间,培养本地技艺传承人;通过举办 “古村文化节”“盐商古道徒步”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恩阳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让千年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古村+产业”模式富民增收,让乡愁变成“幸福密码”

传统村落的长久活力,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恩阳区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带,传统村落周边有肥沃的耕地资源,村民长期种植莲藕、猕猴桃等作物,但因土地碎片化、设施落后、销路狭窄,“土产”难成“金果”,不少年轻人只能外出务工,导致村落空心化。该行深知,只有让产业“旺起来”,才能让村民“留下来”,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基于此,项目创新采用“传统村落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的融合模式,将4.35亿元贷款的一部分投入产业升级,构建“农业种植+乡村旅游”的增收体系。在农业产业方面,实施1.7万亩土地整治(含土壤改良、地力提升),重构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田间道路与配套设施,彻底改变土地 “杂、乱、差”的现状,重点打造莲藕种植区、猕猴桃种植园,配套建设分拣中心、保鲜库房、节能灌溉设施及全套农用机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在乡村旅游方面,利用修缮后的传统民居改建1.6万平方米民宿,结合各村落特色,打造“清代民居文化体验” “古道探秘游”“生态红色游”等项目,农产品种植销售、民宿运营、餐饮服务及文旅项目将形成产业链,同时将创造就业岗位百余个,通过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经营性收入实现村民稳定增收。“以后在家门口既能守着老房子,又能种猕猴桃、开民宿赚钱,谁还愿意出去打工啊。”铜城寨村村民李大姐的期待,正是恩阳传统村落“产业兴、村民富”的生动写照。

(何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