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8-86696397 商务合作:028-86642864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社会物价波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百姓的生活成本。那么,CPI数据究竟是如何采集和上传的?9月12日,在第十六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四川分会场启动仪式上,记者采访了一线CPI采价员,了解“物价”数据如何从市场走向国家统计云端。
活动现场
市场里:
日行数十公里 采价员严谨慎重实地采集
我国CPI包括8个大类、268个基本分类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大部分数据依赖采价员实地采集。仅成都一地,每月就需对全市462个采价点、食衣住行等8个大类2441个规格品进行直接调查,每月共调查数据1万多笔。
范月,一名成都市消费价格调查处普通采价员,已经在岗位上工作8年了。每月“逢5、逢0”采价日,她都会按时走访所负责区域内的菜市场、商场等,采集涉及食品、衣物等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上午8点开始,为了避免下午菜品打折影响数据代表性,所有数据必须在中午12点采集上报,确保及时、真实、准确。”范月介绍,每项价格采集时,她都会询问三个以上不同摊位,并计算平均值,这样采集的数据更靠近百姓购买的价格,更有参考价值。
“采集到真实的数据,才能反映市场的变化。这些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CPI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民生稳定。”范月说,她和所有的采价员一样,走进市场采价的时候,都怀着严谨的责任心。
值得一说的是,“逢5、逢0”采价日是统计部门规定的,所有的采价员是要雷打不动的按照日子采集。“这是科学的抽样调查法,必须遵守规矩来,所采数据才有参考研究价值。”范月笑着说。
在成都,像范月这样的采价员一共有15个,他们负责全成都5+1区域的CPI数据采集。人均日行数十公里,月走访10到40个点位,有人最多一天内采价穿梭城区行进100公里。
云端处:
智能系统实时审核 、“三定”原则确保数据精准与科学
范月说,每一份采集到的CPI数据会即时传至国家统计局云端系统服务器,俗称的“云端处”。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即时传输,还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实时审核,确保数据的质量。
那么,怎么保证传到“云端处”的CPI数据精准、科学?国家统计局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定”原则,即定人、定点、定时。
成都市消费价格调查处副处长曾玮茜介绍,“定人”即固定采价员,避免因调查人员的频繁变动而引起的人为价格调查误差。“定点”即固定调查点,如农贸市场、超市,以保障价格数据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定时”即固定采价日期与间隔,保证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
此外,不同商品的价格调查频率也经过科学设计。比如,鲜活食品每5天调查1次,一般性商品(服务)每月调查2次,部分服务项目每月调查3次,国家或地方统一定价的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服务),每月调查1次。
同时,上传到“云端处”的数据,将经过严格的科学计算和审核。系统会根据设定的公式和算法,自动检查价格波动是否超出预期范围,并对异常数据提出警报。
例如,当某商品价格波动超过10%时,系统会自动提示采价员要求解释原因,确保价格波动的合理性。“通过APP实时填报,采价员能够直接对比上月同期的价格变化,及时发现并记录价格异常。”范月说,这些审核机制保证了CPI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CPI数据的采集工作,承载着社会的脉动,记录着经济发展的足迹。从市场到云端,CPI数据的采集和上传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采价员们用他们的专业和坚持,保障了CPI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推动着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化、精准化。这背后,是每一位统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社会对精准数据的深切需求。
(四川经济网记者 李洋 文/图)